|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立论依据 | 第11页 |
|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11页 |
| ·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 ·贡嘎蝠蛾幼虫肠道可培养细菌的研究 | 第11页 |
| ·贡嘎蝠蛾肠道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16SrRNA PCR-DGGE 法) | 第11-1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 ·贡嘎蝠蛾研究进展 | 第13页 |
| ·肠道微生物对宿主生理功能的影响 | 第13页 |
| ·肠道微生物研究方法介绍 | 第13-18页 |
| ·传统的细菌系统分类鉴定方法 | 第14-15页 |
| ·肠道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 ·16SrDNA 分析的PCR-DGGE 介绍 | 第18-23页 |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原理简介 | 第18页 |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的应用 | 第18-20页 |
| ·PCR-DGGE 应用实例 | 第20-22页 |
| ·PCR-DGGE 方法的优缺点 | 第22-23页 |
| ·昆虫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 3 贡嘎蝠蛾幼虫肠道可培养微生物与优势菌群分析 | 第25-3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 ·研究材料 | 第25页 |
| ·培养基 | 第25页 |
| ·幼虫的解剖与肠道微生物的获取 | 第25页 |
| ·接种和培养 | 第25页 |
| ·菌落的计数、分离与鉴定 | 第25-26页 |
| ·鉴定程序 | 第26-27页 |
| ·结果 | 第27-30页 |
| ·贡嘎蝠蛾肠道菌群培养特性 | 第27页 |
| ·贡嘎蝠蛾幼虫肠道优势菌群的分离鉴定 | 第27-29页 |
| ·贡嘎蝠蛾幼虫肠道的菌群分析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4 贡嘎蝠蛾幼虫肠道菌群多样性的16SrDNA 的 PCR-DGGE 法研究 | 第31-50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1-32页 |
| ·贡嘎蝠蛾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第31页 |
|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 ·引物序列 | 第31-32页 |
| ·试验仪器 | 第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41页 |
| ·实验步骤 | 第32页 |
| ·肠道微生物总 DNA 的提取与纯化 | 第32-33页 |
| ·16SrDNA 片段的PCR 扩增 | 第33-34页 |
| ·扩增产物的DGGE 分离 | 第34-36页 |
| ·DGGE 胶上分离的16SrDNA 条带回收纯化 | 第36-37页 |
| ·16SrDNA 片段的PCR 再扩增和DGGE 再分离 | 第37-39页 |
| ·16SrDNA 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 第39-41页 |
| ·实验结果 | 第41-49页 |
| ·DNA 提取结果 | 第41-42页 |
| ·16SrDNA 片段的第一次扩增与DGGE 分离 | 第42-43页 |
| ·16SrDNA 片段的再扩增与DGGE 分离 | 第43-45页 |
| ·优势条带的克隆 | 第45页 |
| ·优势16SrDNA 条带测序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DGGE 分离出丰富的16SrDNA 条带 | 第49页 |
| ·不同微生物在肠道中菌群数量差异大 | 第49页 |
| ·贡嘎蝠蛾幼虫肠道细菌多样性丰富 | 第49页 |
|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与常规生理生化鉴定的优势菌群的差异 | 第49-50页 |
| 5 讨论与总结 | 第50-56页 |
| ·贡嘎蝠蛾幼虫肠道中微生物多样性丰富 | 第50-51页 |
| ·贡嘎蝠蛾幼虫肠道各种微生物数量差异大 | 第51页 |
| ·贡嘎蝠蛾幼虫肠道微生物的种类特殊 | 第51-53页 |
| ·蝠蛾肠道细菌都属低温菌 | 第51页 |
| ·蝠蛾肠道细菌大多为非典型菌群 | 第51-53页 |
| ·纯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结果不一致 | 第53页 |
| ·研究方法的评价 | 第53-55页 |
| ·16SrDNA PCR-DGGE 分析方法的局限 | 第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 附录 | 第64-67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67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