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沉水植物在湿地底泥修复中的效应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32页
 第一节 湿地水体富营养化与底泥污染第16-19页
  1 湿地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主要来源第16-18页
   ·工业及城市生活点源污染第16页
   ·农业非点源污染第16-17页
   ·内源污染第17-18页
  2 湿地底泥污染特征第18-19页
   ·城市景观水体底泥污染特征第18-19页
   ·农村养殖水体底泥污染特征第19页
 第二节 湿地底泥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现状第19-26页
  1 国内外主要底泥污染防治技术第19-20页
  2 底泥氮磷等营养盐污染控制现状第20-22页
   ·底泥氮磷污染现状第20-21页
   ·底泥氮磷迁移转化研究现状第21-22页
   ·底泥氮磷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现状第22页
  3 底泥重金属污染及控制现状第22-26页
   ·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第22-24页
   ·底泥重金属迁移、转化及释放规律研究现状第24-25页
   ·底泥重金属污染控制技术第25-26页
 第三节 沉水植物在底泥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第26-28页
  1 沉水植物生态修复特征第27-28页
   ·沉水植物对易分解污染物质的吸收第27页
   ·沉水植物对悬浮污染物的移除作用第27页
   ·沉水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富集第27-28页
  2 不同沉水植物修复湿地底泥的作用第28页
 第四节 底泥形态磷分级研究现状第28-30页
 第五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30-32页
  1 选题意义第30-31页
  2 研究内容第31-32页
第二章 底泥检测方法优化及沉水植物对底泥氮磷吸收动力学研究第32-53页
 第一节 3 种方法检测水体底泥有机质含量的比较第32-4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3-34页
   ·试验材料第33页
   ·检测方法第33-3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4-39页
   ·景观水体底泥检测与分析第35-37页
   ·养殖水体底泥检测与分析第37-39页
  3 结论第39-40页
 第二节 磷形态分级提取方法研究第40-4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0-42页
   ·实验材料第40页
   ·标准曲线建立第40-41页
   ·连续提取方法第41-42页
  2 结果与讨论第42-43页
 第三节 沉水植物对底泥氮、磷吸收动力学研究第43-5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3-45页
   ·实验材料第43-44页
   ·实验设计第44页
   ·样品采集第44页
   ·数据检测与分析第44-4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5-51页
   ·沉水植物生长对水-底泥界面NH4+-N 释放的影响第45-48页
   ·沉水植物生长对水-底泥界面P043--P 释放的影响第48-51页
  3 讨论第51-53页
第三章 沉水植物群落对湿地底泥修复效应研究第53-96页
 第一节 沉水植物群落对湿地底泥有机质的修复效应第53-6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3-59页
   ·研究背景第53-55页
   ·底质动态监测第55-57页
   ·沉水植物群落配置第57-5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9-61页
   ·沉水植物修复过程中景观水体底泥有机质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第59-60页
   ·沉水植物修复过程中养殖水体底泥有机质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第60-61页
  3 结论第61-62页
 第二节 沉水植物群落对湿地底泥氮磷的修复效应第62-9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2-63页
   ·检测方法第62页
   ·评价与分析方法第62-63页
  2 沉水植物群落对底泥氮的修复效应第63-66页
   ·沉水植物修复过程景观水体底泥TN 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第63-65页
   ·沉水植物修复过程养殖水体底泥TN 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第65-66页
  3 沉水植物群落对底泥磷的修复效应第66-77页
   ·沉水植物对景观水体底泥磷的修复效应第66-75页
   ·沉水植物对养殖水体底泥磷的修复效应第75-77页
  4 讨论第77-88页
   ·底泥各营养元素之间相关性第77-79页
   ·底泥有机指数评价第79-80页
   ·沉水植物修复过程底泥营养盐释放与水质关系第80-85页
   ·沉水植物修复过程底泥营养盐释放与水质关系第85-88页
  5 结论第88-90页
 第三节 沉水植物对底泥重金属的修复效应第90-9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0-92页
   ·实验材料第90页
   ·检测方法第90-91页
   ·评价方法第91-92页
  2 结果与讨论第92-95页
   ·养殖水体底泥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第92-93页
   ·景观水体底泥重金属的修复效应第93-95页
  3 结论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03-105页
致谢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和微卫星标记对细鳞鲴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
下一篇: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水槽最大摄氧量能力测试的多参数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