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3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超声电机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 第9-10页 |
1.2.1 超声电机的应用现状 | 第9-10页 |
1.2.2 超声电机的发展前景 | 第10页 |
1.3 超声电机概述 | 第10-17页 |
1.3.1 超声电机的工作原理 | 第10-11页 |
1.3.2 超声电机的结构分类 | 第11-17页 |
1.3.2.1 驻波型超声电机 | 第11-13页 |
1.3.2.2 行波超声电机 | 第13页 |
1.3.2.3 复合型超声电机 | 第13-14页 |
1.3.2.4 步动(微动)超声电机 | 第14-15页 |
1.3.2.5 多自由度超声电机 | 第15-16页 |
1.3.2.6 非接触型超声电机 | 第16-17页 |
1.4 超声电机系统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1.4.1 理论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1.1 振动模型的研究 | 第17-18页 |
1.4.1.2 接触模型的研究 | 第18-19页 |
1.4.2 超声电机动力系统建模的基本思想 | 第19-21页 |
1.4.2.1 超声电机动力系统的构成 | 第19页 |
1.4.2.2 超声电机动力系统的模块划分 | 第19-20页 |
1.4.2.3 超声电机建模方法综述 | 第20-21页 |
1.5 本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行波超声电机的传动机理 | 第23-35页 |
2.1 概述 | 第23页 |
2.2 压电行波超声电机的基本结构 | 第23-24页 |
2.3 椭圆运动的分析与讨论 | 第24-27页 |
2.3.1 利用弯曲行波合成椭圆运动 | 第24-26页 |
2.3.2 利用复合振子合成椭圆运动 | 第26-27页 |
2.4 行波超声电机的传动机理 | 第27-30页 |
2.4.1 驻波的产生及行波的合成 | 第27-29页 |
2.4.2 行波转速与转子转速的区别 | 第29-30页 |
2.5 压电行波超声电机定子弹性体中行波的存在条件 | 第30-34页 |
2.5.1 圆形薄板振动 | 第30-32页 |
2.5.2 圆形薄板中行波存在的条件 | 第32-34页 |
2.6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行波超声电机定子振动有限元分析 | 第35-49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定子的振动模态 | 第35-36页 |
3.3 定子振动模态的选择 | 第36页 |
3.4 圆环尺寸对圆环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36-39页 |
3.5 定子的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39-42页 |
3.6 齿对定子振动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 第42-48页 |
3.6.1 定子齿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6.2 齿宽与槽宽比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43-45页 |
3.6.3 定子齿的作用分析 | 第45-47页 |
3.6.4 定子齿对振幅的影响 | 第47-48页 |
3.7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定子和转子接触机理研究 | 第49-63页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4.2 定/转子接触界面建模 | 第50-55页 |
4.2.1 定/转子接触模型 | 第50页 |
4.2.2 定/转子的接触驱动模型 | 第50-54页 |
4.2.3 摩擦模型修正 | 第54-55页 |
4.3 定/转子摩擦界面仿真分析 | 第55-59页 |
4.3.1 定/转子摩擦界面的仿真模型 | 第55-56页 |
4.3.2 定/转子摩擦界面模型的仿真 | 第56-59页 |
4.4 实验 | 第59-62页 |
4.5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行波超声电机的数学模型及仿真 | 第63-78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研究对象的基本描述 | 第63-64页 |
5.3 基于拉格朗日-麦克斯韦方程的定子数学模型 | 第64-71页 |
5.3.1 机电耦合系统的构成与哈密顿原理 | 第64-65页 |
5.3.2 机电动力系统的拉格朗日-麦克斯韦方程 | 第65-66页 |
5.3.3 压电层合板的数学模型 | 第66页 |
5.3.4 基本假设和基本关系的推导 | 第66-70页 |
5.3.5 定子的动态方程 | 第70-71页 |
5.4 基于拉格朗日-麦克斯韦方程的行波超声电机的数学模 | 第71-74页 |
5.4.1 行波超声波电机的摩擦模型 | 第71-73页 |
5.4.2 转子的运动方程 | 第73页 |
5.4.3 压电行波超声波电机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73-74页 |
5.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74-77页 |
5.6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78-80页 |
6.1 总结 | 第78页 |
6.2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