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承载力分析--以汾西矿区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煤矿区生态承载力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煤矿区土地复垦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国外土地复垦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土地复垦现状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可能的创新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页 |
| ·生态承载力理论 | 第20页 |
| ·生态学理论 | 第20-21页 |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1页 |
| ·系统论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3-35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3-29页 |
| ·地理位置 | 第23-25页 |
| ·地形地貌 | 第25页 |
| ·气候 | 第25页 |
| ·土壤 | 第25-27页 |
| ·生物 | 第27页 |
| ·河流水系 | 第27-29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9-30页 |
| ·人口 | 第29页 |
| ·经济 | 第29-30页 |
| ·生态环境概况 | 第30-33页 |
| ·矿区建设规划概述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矿区生态承载力分析 | 第35-54页 |
| ·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 ·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 | 第35-36页 |
| ·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 | 第36-37页 |
| ·生态足迹的计算步骤 | 第37-38页 |
| ·汾西矿区 2010 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38-43页 |
| ·矿区生态足迹计算 | 第38-40页 |
| ·矿区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40-41页 |
| ·矿区生态承载力及生态足迹分析 | 第41-43页 |
| ·汾西矿区规划期内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43-50页 |
| ·矿区规划期内土地损毁情况分析 | 第43-48页 |
| ·矿区规划期内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48-50页 |
| ·汾西矿区土地复垦措施选择 | 第50-54页 |
| ·工程技术措施 | 第50-51页 |
| ·生物和化学措施 | 第51-54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附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