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比较、分析和建议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10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10-18页 |
1 课题背景 | 第10-12页 |
2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3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4 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5 研究定位 | 第13-14页 |
6 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7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地方立法的基础理论 | 第18-39页 |
1 法律的基本概念 | 第18-22页 |
·法和法律 | 第18-19页 |
·法的现象和本质 | 第19页 |
·法的价值和作用 | 第19-20页 |
·法的形式和分类 | 第20-22页 |
·法治 | 第22页 |
2 地方立法的理论 | 第22-29页 |
·地方立法的历史发展 | 第23-24页 |
·现行地方立法程序 | 第24-27页 |
·地方立法的原则 | 第27-28页 |
·地方法规的结构 | 第28-29页 |
3 地方规划条例的法律定位 | 第29-39页 |
·价值和作用 | 第29-30页 |
·形式和分类 | 第30页 |
·法的部门 | 第30-32页 |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 第32-35页 |
·条例内容划分 | 第35-39页 |
第三章 城市规划法发展简史 | 第39-69页 |
1 英国规划法发展 | 第39-49页 |
·起源 | 第39页 |
·发展脉络 | 第39-46页 |
·现行核心法的内容 | 第46-47页 |
·法规体系概况 | 第47-49页 |
2 美国规划法发展 | 第49-54页 |
·起源 | 第49-50页 |
·发展脉络 | 第50-53页 |
·法规体系概况 | 第53-54页 |
3 德国规划法发展 | 第54-59页 |
·起源 | 第54-55页 |
·发展脉络 | 第55-57页 |
·现行核心法内容 | 第57-59页 |
·法规体系概况 | 第59页 |
4 日本规划法发展 | 第59-63页 |
·起源 | 第59-60页 |
·发展脉络 | 第60-61页 |
·现行核心法内容 | 第61-62页 |
·法规体系概况 | 第62-63页 |
5 中国规划法发展 | 第63-69页 |
·建国以来的发展历程 | 第63-67页 |
·现行核心法内容 | 第67-68页 |
·法规体系概况 | 第68-69页 |
第四章 规划法发展规律比较总结 | 第69-90页 |
1 核心法发展的比较认识 | 第69-71页 |
2 规划法演进的四大规律 | 第71-73页 |
3 规划法立法的四种模式 | 第73页 |
4 规划编制体系的二元性 | 第73-78页 |
5 规划行政的趋势和建议 | 第78-86页 |
6 规划法修订的八大定位 | 第86-90页 |
·立法定位 | 第86-88页 |
·立法模式 | 第88-90页 |
第五章 规划法规对开发控制的体现 | 第90-121页 |
1 英国的开发控制 | 第90-95页 |
·开发控制范围 | 第90页 |
·规划许可 | 第90-93页 |
·开发控制的其他手段 | 第93-95页 |
2 美国的开发控制 | 第95-98页 |
·开发控制的范围 | 第95页 |
·开发控制的过程 | 第95-96页 |
·开发控制的技术方法 | 第96-98页 |
3 德国的开发控制 | 第98-102页 |
·开发控制的范围 | 第98页 |
·开发控制的技术方法 | 第98-102页 |
4 日本的开发控制 | 第102-103页 |
·开发控制的范围 | 第102页 |
·开发许可 | 第102-103页 |
5 新加坡、香港、台湾的开发控制 | 第103-112页 |
·新加坡 | 第103-105页 |
·香港 | 第105-108页 |
·台湾 | 第108-112页 |
6 中国的开发控制 | 第112-116页 |
·开发控制的范围 | 第112页 |
·开发控制的形式 | 第112-113页 |
·开发控制的依据 | 第113页 |
·开发控制的程序 | 第113-116页 |
7 开发许可的分析总结 | 第116-121页 |
第六章 《条例》执行总结及修订建议 | 第121-147页 |
1 价值观的选择 | 第121-122页 |
·公正优先兼顾效率 | 第121-122页 |
·改良创新而不是保守或激进 | 第122页 |
2 整体层面的分析 | 第122-126页 |
·书面调查结果报告 | 第122-125页 |
·调查结果反映的整体问题 | 第125-126页 |
·关于条例名称的争议 | 第126页 |
3 总则 | 第126-130页 |
4 规划部门 | 第130-134页 |
·基于行政法理的分析 | 第130-132页 |
·规划部门的设定 | 第132-134页 |
5 规划编制 | 第134-139页 |
·建立“二元多层次”法定规划编制体系 | 第136-137页 |
·以控规为核心,划分规划编制单元 | 第137-138页 |
·建立社会全体的语言平台--控规图则 | 第138-139页 |
6 规划审批 | 第139-142页 |
·简化概念性层面的程序,加强控制性层面的程序 | 第140-141页 |
·确定“分类审批原则”,增加可操作性和弹性 | 第141页 |
·增加公众参与的内容,予以程序上的保障 | 第141-142页 |
·明确规划信息的公开与共享制度 | 第142页 |
7 开发控制 | 第142-144页 |
·规划许可以“控规图则”为核心 | 第143-144页 |
·建筑许可建立“分类许可”制度 | 第144页 |
8 特殊事项 | 第144-145页 |
9 法律责任 | 第145-146页 |
·明确违法建设、行政责任、行政起诉条款 | 第146页 |
·增加“诚信”条款,建立诚信社会 | 第146页 |
10 附则 | 第146-147页 |
第七章 结语及后续研究 | 第147-151页 |
1 新《条例》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7-149页 |
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149页 |
3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49-151页 |
附录一 书面调查反馈意见总结表 | 第151-157页 |
参 考 文 献 | 第157-162页 |
致谢和声明 | 第162-163页 |
本人简历和发表学术论文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