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结论认证制度研究——以刑事诉讼为中心
第一部分 鉴定结论认证概述 | 第1-22页 |
一、 认证的概念考证 | 第8-10页 |
二、 对鉴定结论进行认证的必要性 | 第10-12页 |
(一) 法律规定性 | 第10-11页 |
(二) 鉴定结论自身的属性 | 第11-12页 |
三、 鉴定结论认证与自由心证 | 第12-14页 |
四、 我国鉴定结论认证制度的缺陷 | 第14-22页 |
(一) 思想上对自由心证存在误解 | 第15-18页 |
(二) 鉴定人不出庭成为惯常做法 | 第18-19页 |
(三) 法律未规定收集物证的警察必须出庭作证 | 第19页 |
(四) 未建立完善的交叉询问规则 | 第19-21页 |
(五) 缺乏有关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认证规则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两大法系的鉴定结论认证制度 | 第22-42页 |
一、 英美法系国家的专家意见认证制度 | 第23-34页 |
(一) 专家意见的证据地位 | 第23-24页 |
(二) 对专家意见进行认证的基础——交叉询问制度 | 第24-27页 |
(三) 对专家意见可采性的判断 | 第27-32页 |
1 、 相关性规则 | 第27-28页 |
2 、 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 第28-29页 |
3 、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29-30页 |
4 、 弗莱伊标准 | 第30-31页 |
5 、 道伯特标准 | 第31-32页 |
(四) 对专家意见证明力的判断 | 第32-33页 |
(五) 对专家意见进行认证的方式 | 第33-34页 |
1 、 审前认证 | 第33-34页 |
2 、 当庭认证 | 第34页 |
3 、 裁判文书认证 | 第34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的鉴定结论认证制度 | 第34-41页 |
(一) 鉴定结论的证据地位 | 第35页 |
(二) 对鉴定结论进行认证的基础——询问 | 第35-36页 |
(三) 对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裁量 | 第36-38页 |
1 、 直接言词审理原则 | 第36-37页 |
2 、 证据禁用制度 | 第37-38页 |
(四) 对鉴定结论证明力的裁量 | 第38页 |
(五) 对鉴定结论进行认证的方式 | 第38-41页 |
1 、 审前认证 | 第38-39页 |
2 、 当庭认证 | 第39-40页 |
3 、 裁判文书认证 | 第40-41页 |
三、 对两大法系的鉴定结论认证制度的评价 | 第41-42页 |
(一) 从实现程序正义的角度 | 第41页 |
(二) 从发现鉴定结论错误的角度 | 第41-42页 |
第三部分 我国鉴定结论认证制度的完善 | 第42-58页 |
一、 纠正对自由心证的错误看法 | 第42-44页 |
二、 完善鉴定人出庭机制 | 第44-47页 |
三、 建立侦查人员出庭机制 | 第47-48页 |
四、 建立完善的交叉询问制度 | 第48-49页 |
五、 确立关于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认证规则 | 第49-54页 |
(一) 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 第50-52页 |
(二)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52-53页 |
(三) 普遍接受标准 | 第53-54页 |
六、 鉴定结论认证的主体 | 第54-55页 |
七、 鉴定结论认证的方式 | 第55-56页 |
(一) 当庭认证 | 第55页 |
(二) 裁判文书认证 | 第55-56页 |
八、 对鉴定结论证明力的判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