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 第6-7页 |
1.2 地面沉降分布 | 第7-12页 |
1.2.1 国际地面沉降分布 | 第7-8页 |
1.2.2 我国地面沉降分布 | 第8-11页 |
1.2.3 我国地面沉降的分布规律 | 第11-12页 |
1.3 地面沉降的危害 | 第12-13页 |
1.4 地面沉降机理分析及计算与预测模型研究 | 第13-18页 |
1.4.1 地面沉降机理分析 | 第13-15页 |
1.4.2 地面沉降的计算与预测模型研究 | 第15-18页 |
1.5 本课题的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条件 | 第20-29页 |
2.1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 第20-22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2.1.2 水文、气象 | 第21-22页 |
2.2 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 第22-29页 |
2.2.1 地质条件 | 第22-25页 |
2.2.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29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地下热水开采与水位动态特征 | 第29-39页 |
3.1 研究区地下热水开采历史与现状 | 第29-32页 |
3.1.1 地下热水开采历史 | 第29-30页 |
3.1.2 地下热水开采现状 | 第30-31页 |
3.1.3 开采量的空间分布 | 第31-32页 |
3.2 地下热水动态 | 第32-39页 |
3.2.1 第四系热水动态变化特征 | 第32-35页 |
3.2.2 基岩热水动态变化特征 | 第35-38页 |
3.2.3 第四系热水与基岩热水补给关系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研究区地面沉降及其机理分析 | 第39-47页 |
4.1 研究区地面沉降研究历史 | 第39-40页 |
4.2 研究区地面沉降现状及表现形式 | 第40-43页 |
4.2.1 研究区地面沉降现状 | 第40-42页 |
4.2.2 地面沉降的表现形式 | 第42-43页 |
4.3 研究区地面沉降机理 | 第43-47页 |
4.3.1 温泉区地面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5页 |
4.3.2 地下热水开采与地面沉降的关系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地下热水水位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 | 第47-68页 |
5.1 地下热水系统的仿真模拟 | 第47-63页 |
5.1.1 研究区水文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47-49页 |
5.1.2 地下热水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5.1.3 地下水仿真模型的数值分析方法 | 第51-53页 |
5.1.4 模型参数的优选 | 第53页 |
5.1.5 地下水流仿真模型的校正(识别) | 第53-60页 |
5.1.6 模型可靠性评价 | 第60页 |
5.1.7 数学模型验证 | 第60-63页 |
5.2 地下热水水量与水位预测 | 第63-68页 |
第六章 研究区地面沉降数值分析与防治对策 | 第68-91页 |
6.1 TERZAGHI渗透固结地面沉降模型 | 第68-82页 |
6.1.1 TERZAGHI渗透固结原理 | 第68-70页 |
6.1.2 参数选取 | 第70-78页 |
6.1.3 TERZAGHI模型计算与三维可视化实现 | 第78-82页 |
6.1.4 影响沉降量预测结果的因素分析 | 第82页 |
6.2 地面沉降GM(1,1)灰色预测模型 | 第82-89页 |
6.2.1 GM(1,1)模型 | 第83-86页 |
6.2.2 温泉区地面沉降灰色预测模型 | 第86-89页 |
6.3 地面沉降的防治对策 | 第89-91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个人简历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