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1页 |
第一部分 小股东权利保护的法理分析 | 第11-16页 |
一、 董事会中心主义与小股东权利的侵害 | 第11-12页 |
(一) 股东大会中心主义 | 第11页 |
(二) 董事会中心主义的确立 | 第11页 |
(三) 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弊端 | 第11-12页 |
二、 股东平等原则与小股东权利的侵害 | 第12-13页 |
(一) 股东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 | 第12页 |
(二) 股东平等原则的悖论 | 第12-13页 |
三、 小股东权利侵害的表现 | 第13-14页 |
(一) 对公司经营业务施加影响 | 第13页 |
(二) 滥用表决权 | 第13页 |
(三) 其他表现 | 第13-14页 |
四、 小股东权利保护的意义 | 第14-16页 |
(一) 小股东权利保护的经济意义 | 第14-15页 |
(二) 小股东权利保护的政治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部分 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 第16-25页 |
一、 公司董事会的改革 | 第16-21页 |
(一) 独立董事制度的缘起与推广 | 第16页 |
(二)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 | 第16-19页 |
(三) 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功能的协调 | 第19-21页 |
二、 监事制度的完善 | 第21-25页 |
(一) 我国监事制度的现状 | 第21-23页 |
(二) 我国监事制度的立法完善 | 第23-25页 |
第三部分 小股东对大股东的制衡 | 第25-34页 |
一、 累积投票制度 | 第25-28页 |
(一) 累积投票制度的基本含义 | 第25-26页 |
(二) 岽积投票制度的利弊 | 第26-27页 |
(三) 累积投票制度的实施 | 第27-28页 |
二、 限制大股东表决权 | 第28-30页 |
(一) 限制大股东表决权的基本含义 | 第28-29页 |
(二) 限制大股东表决权的主要方式 | 第29页 |
(三) 限制大股东表决权的重要意义 | 第29-30页 |
(四) 大股东表决权的适当限制 | 第30页 |
三、 小股东对股东大会的请求权、召集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 第30-34页 |
(一) 请求权 | 第30-31页 |
(二) 召集权 | 第31-32页 |
(三) 提案权 | 第32页 |
(四) 质询权 | 第32-34页 |
第四部分 小股东权利的救济措施 | 第34-38页 |
一、 股份买受请求权制度 | 第34-36页 |
(一) 股份买受请求权制度的基本含义 | 第34页 |
(二) 股份买受请求权的适用范围 | 第34-35页 |
(三) 股份买受请求的购买价格 | 第35-36页 |
(四) 异议股东的权利与义务 | 第36页 |
二、 股东大会决议的可撤销与无效 | 第36-38页 |
(一) 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 第37页 |
(二) 可撤销决议 | 第37-38页 |
(三) 无效决议 | 第38页 |
(四) 损害赔偿 | 第38页 |
(五) 法律后果 | 第38页 |
第五部分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 | 第38-45页 |
一、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简要分析 | 第38-40页 |
(一)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与小股东权利的保护 | 第39页 |
(二)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基本含义 | 第39页 |
(三)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起源 | 第39-40页 |
二、 股东派生诉讼的诉讼主体 | 第40-42页 |
(一) 股东派生诉讼原告资格的限定 | 第40-41页 |
(二) 股东派生诉讼中的适格被告 | 第41页 |
(三) 股东派生诉讼中公司的法律地位 | 第41-42页 |
三、 股东派生诉讼的约束机制 | 第42-44页 |
(一) 股东派生诉讼的前置程序 | 第42-43页 |
(二) 股东派生诉讼的费用担保制度 | 第43页 |
(三) 股东诉讼权利的限制 | 第43-44页 |
(四) 股东派生诉讼的起诉期间 | 第44页 |
四、 股东派生诉讼的程序 | 第44-45页 |
(一) 股东派生诉讼的管辖 | 第44页 |
(二) 诉讼费用的负担 | 第44-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