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0 前言 | 第12-19页 |
·北极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北极在现代全球变化中的作用 | 第12页 |
·北极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研究 | 第12-14页 |
·国外考察概况 | 第14页 |
·我国北极考察与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选题依据和目的 | 第17-19页 |
1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19-27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9-20页 |
·研究区地形、地貌与海底沉积物概况 | 第20-21页 |
·白令海峡 | 第20页 |
·楚科奇海 | 第20页 |
·楚科奇边缘地带 | 第20-21页 |
·加拿大海盆 | 第21页 |
·研究区水文特征 | 第21-25页 |
·白令海峡 | 第21页 |
·楚科奇海 | 第21-24页 |
·楚科奇边缘地带和加拿大海盆 | 第24-25页 |
·研究区海冰特征 | 第25页 |
·研究区及周边大陆的构造与岩石学特征 | 第25-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6页 |
·研究材料 | 第27-32页 |
·表层沉积物 | 第27-32页 |
·沉积岩心 | 第32页 |
·分析方法 | 第32-36页 |
·颜色反射率测量 | 第32页 |
·粒度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粘土矿物及粘土级组分的元素分析 | 第33-34页 |
·化学元素分析 | 第34-35页 |
·碳、氮同位素分析 | 第35-36页 |
3 表层沉积物的颜色反射率与粒度特征 | 第36-53页 |
·颜色反射率特征 | 第36-45页 |
·颜色反射率参数的分布 | 第36页 |
·颜色反射率参数与物质组成、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6-38页 |
·颜色反射率的制约因素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 第38-45页 |
·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 | 第45-53页 |
·沉积物的粒度组成与分布 | 第45-49页 |
·沉积物类型与分布 | 第49页 |
·沉积物粒度参数及其分布 | 第49-51页 |
·沉积物C-M图解 | 第51页 |
·沉积物粒度的制约因素 | 第51-53页 |
4 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及粘土级组分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3-79页 |
·表层沉积物的粘土矿物特征 | 第53-63页 |
·粘土矿物的含量分布 | 第53-57页 |
·粘土矿物组合及分布 | 第57-58页 |
·粘土矿物的成因 | 第58-60页 |
·研究区粘土矿物的分布模式及环境指示意义 | 第60-63页 |
·粘土级组分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63-79页 |
·元素的组成与分布 | 第63-72页 |
·元素与粘土矿物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72页 |
·元素的组合特征及空间分布 | 第72-76页 |
·元素与粘土矿物之间的耦合关系及环境指示意义 | 第76-79页 |
5 表层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79-108页 |
·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79-102页 |
·元素的组成和分布 | 第79-87页 |
·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87页 |
·元素的粒度效应 | 第87-93页 |
·元素的组合特征 | 第93-96页 |
·陆源碎屑组分的元素地球化学信息与物源示踪意义 | 第96-98页 |
·生源与自生组分的元素地球化学信息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 第98-102页 |
·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2-108页 |
·稀土元素的含量及分布 | 第102-104页 |
·稀土元素的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 | 第104-105页 |
·稀土元素的富集及其粒度效应 | 第105页 |
·稀土元素的分馏与物源指示意义 | 第105-108页 |
6 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氮同位素特征 | 第108-119页 |
·δ~(13)C、δ~(15)N值与生物成因SiO_2含量的平面分布 | 第108-111页 |
·不同来源有机质的碳、氮同位素信号 | 第111-114页 |
·海源和陆源有机质比例的确定 | 第114-115页 |
·有机质沉积及其碳、氮同位素制约 | 第115-119页 |
7 典型岩心的沉积学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119-140页 |
·岩心的沉积学特征 | 第119-124页 |
·岩性特征 | 第120页 |
·粒度特征 | 第120-122页 |
·颜色反射率特征 | 第122-124页 |
·岩心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124-131页 |
·元素的含量与分布 | 第124-127页 |
·沉积物粒度、颜色反射率、元素之间的统计分析 | 第127-131页 |
·岩心地层年代的确定 | 第131-134页 |
·陆源碎屑组分的年代变化与物源示踪意义 | 第134-136页 |
·生源组分的年代变化与古生产力 | 第136-137页 |
·自生组分的年代变化及其对古海洋环境的反映 | 第137-140页 |
8 结论 | 第140-145页 |
·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特征与现代沉积环境 | 第140-142页 |
·楚科奇海北部边缘地带的古海洋学演变 | 第142-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9页 |
致谢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