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生态调控方法与生态环境规划研究
第1章 概述 | 第1-11页 |
·引言 | 第8-9页 |
·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研究作用 | 第9页 |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9-11页 |
·研究目标 | 第9页 |
·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第2章 生态调控的理论依据 | 第11-19页 |
·生态调控应遵循的生态学规律 | 第11-14页 |
·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 | 第11-12页 |
·能量流与物质循环规律 | 第12-13页 |
·负载定额规律 | 第13页 |
·多样稳定规律 | 第13-14页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14页 |
·生态环境保护应遵循的生态经济学规律 | 第14-17页 |
·生态经济学的主要特点 | 第14-15页 |
·生态环境保护应遵循的生态经济学规律 | 第15-17页 |
·生态调控应遵循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17-19页 |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17-18页 |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第18-19页 |
第3章 城市生态规划方法 | 第19-30页 |
·城市生态规划的系统方法 | 第19-21页 |
·生态网络的局部辨识方法 | 第19页 |
·面向过程的人机交互式优化方法 | 第19-20页 |
·民众参与的综合规划方法 | 第20-21页 |
·城市生态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21-25页 |
·全球生态学指标 | 第21页 |
·自然资源指标 | 第21-22页 |
·建筑环境指标 | 第22页 |
·社会可持续性指标 | 第22页 |
·美学与文化指标 | 第22页 |
·生态市指标体系 | 第22-25页 |
·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方法 | 第25-30页 |
·城市生态调查 | 第25-26页 |
·城市生态评价 | 第26-28页 |
·城市生态决策分析 | 第28-30页 |
第4章 城市生态工程技术 | 第30-35页 |
·城市生态工程技术内涵 | 第30-31页 |
·城市生态工程技术 | 第31-32页 |
·生态工程技术的目标与特点 | 第31-32页 |
·生态工程技术 | 第32页 |
·城市生态工程设计 | 第32-35页 |
·城市交通生态工程设计 | 第32-33页 |
·城市工业生态工程设计 | 第33页 |
·城市旅游生态工程设计 | 第33页 |
·城市污染治理生态工程设计 | 第33-35页 |
第5章 包头市生态规划设计 | 第35-61页 |
·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第35-36页 |
·包头市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现状分析 | 第36-40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6页 |
·生态环境现状 | 第36-38页 |
·包头市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 第38-40页 |
·包头市生态承载力分析 | 第40-47页 |
·生态功能区划 | 第40页 |
·生态承载力判定模式与计算方法 | 第40-43页 |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 第43-46页 |
·综合评价 | 第46-47页 |
·包头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 第47-48页 |
·包头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47页 |
·包头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 第47-48页 |
·包头市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 第48-53页 |
·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 第48-49页 |
·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 | 第49-51页 |
·生态良好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 第51-53页 |
·包头市绿地建设规划 | 第53-55页 |
·结构与布局 | 第53-54页 |
·分类发展规划 | 第54-55页 |
·包头市生态工程建设规划 | 第55-56页 |
·放心水工程 | 第55页 |
·市区空气清洁工程 | 第55-56页 |
·市区清洁能源工程 | 第56页 |
·荒漠化草园生态恢复示范工程 | 第56页 |
·包头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 | 第56-61页 |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 第56-57页 |
·加强法制建设、严格监管 | 第57-58页 |
·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 第58页 |
·努力增加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 | 第58-59页 |
·提高科研与监测能力 | 第59页 |
·加强宣传与教育工作 | 第59-61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1页 |
·建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