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正文 | 第13页 |
第一部分 蕨麻有效部位的筛选、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 | 第13-41页 |
一、 材料与仪器 | 第13-14页 |
二、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14-41页 |
1 蕨麻有效部位筛选和有效成分结构鉴定研究 | 第14-18页 |
·蕨麻有效部位(JMS)的筛选 | 第14-16页 |
·蕨麻苷的提取分离 | 第16-17页 |
·蕨麻苷的结构鉴定 | 第17-18页 |
2 蕨麻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18-30页 |
·提取工艺的考察 | 第19-24页 |
·分离精制工艺 | 第24-30页 |
·讨论 | 第30页 |
3 蕨麻有效部位的质量控制研究 | 第30-41页 |
·性状 | 第30页 |
·鉴别 | 第30-31页 |
·检查 | 第31-32页 |
·含量测定 | 第32-37页 |
·有机溶剂残留量检查 | 第37-40页 |
·讨论 | 第40-41页 |
第二部分 蕨麻有效部位纳米粒冻干粉针研制 | 第41-55页 |
一、 仪器与试药 | 第41页 |
二、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41-55页 |
1 蕨麻有效部位纳米粒的制备工艺优化 | 第41-46页 |
·制备工艺的确定 | 第41-42页 |
·实验因素与实验水平的确定 | 第42页 |
·质量评价方法 | 第42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42-44页 |
·Dextran-70用量对JMS-PBCA-NP粒径的影响 | 第44-45页 |
·验证实验 | 第45-46页 |
2 蕨麻有效部位纳米粒理化性质研究 | 第46-50页 |
·JMS-PBCA-N制备 | 第46页 |
·电镜观察方法 | 第46页 |
·粒径和多分散度测定 | 第46-47页 |
·Zeta电位测定 | 第47页 |
·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 | 第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0页 |
3 蕨麻有效部位纳米粒冻干粉针研制 | 第50-55页 |
·填充剂的选择 | 第50-51页 |
·JMS-PBCA-NP冻干针剂的质量评价 | 第51-52页 |
·有关制备工艺中分离措施的问题 | 第52-55页 |
第三部分 蕨麻有效部位纳米粒冻干粉针评价及药效学研究 | 第55-74页 |
一、 材料与仪器 | 第55-56页 |
二、 试验方法与结果 | 第56-74页 |
1 蕨麻有效部位纳米粒冻干粉针体内评价研究 | 第56-61页 |
·JMS-PBCA-NP在小鼠体内的分布研究 | 第56-58页 |
·JMS-PBCA-NP在小鼠体内肝脏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58-59页 |
·JMS-PBCA-NP对肝细胞胞内靶向性研究 | 第59-60页 |
·讨论 | 第60-61页 |
2 蕨麻有效部位纳米粒冻干粉针体外药效学研究 | 第61-66页 |
·2.2.15细胞培养 | 第61页 |
·药物对细胞毒性试验 | 第61-62页 |
·对HBeAg、HBsAg抑制试验 | 第62-64页 |
·对2.2.15细胞DNA抑制试验 | 第64-66页 |
3 蕨麻有效部位纳米粒冻干粉针体内药效学研究 | 第66-74页 |
·试验方法 | 第67-68页 |
·试验结果 | 第68-74页 |
第四部分 小结 | 第74-76页 |
一、 论文创新性 | 第74-75页 |
二、 论文成功与不足之处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附录1 白蛋白表面修饰及载蕨麻有效部位纳米粒的制备 | 第78-82页 |
附录2 综述 | 第82-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