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执政兴起原因探析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绪论第7-11页
 (一) 研究背景第7-8页
 (二) 文献综述第8-10页
 (三) 研究内容第10-11页
一、网络执政的含义第11-12页
二、网络技术进步拓展了政民互动的沟通平台第12-23页
 (一) 网络技术的发展第12-17页
  1.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第13-16页
  2. 互联网在各阶段发展的转变第16-17页
 (二) 网络的基本特性第17-21页
  1. 网络的即时性,使网络成为最新信息的来源第17-18页
  2. 网络的双向互动性,为传播双方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第18-19页
  3. 网络的多媒体性,优化信息内容的传播第19-20页
  4. 网络的自发性和匿名性,易于表达最真实的内心情绪第20-21页
 (三) 网络的影响力第21-23页
  1. 网络引起媒体生态环境变化,迫使传统媒体纷纷转型第21页
  2. 网络庞大的信息源,挑战传统媒体的公信力第21-22页
  3. 网络舆情无处不在,信息管理难度加大第22-23页
三、经济社会发展呼唤政府执政的公平高效第23-29页
 (一)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23-27页
  1.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第24页
  2.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第24-26页
  3. 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第26-27页
 (二) 高效益的网络执政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第27-29页
  1. 降低执政成本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第27页
  2. 网络执政是降低执政成本的重要表现手段第27-29页
四、网络民主进一步完善了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第29-37页
 (一) 民主政治认识的深化为网络执政兴起提供了思想保障第30-31页
 (二) 网络执政契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第31-35页
  1. 拓展民主监督渠道,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第31-32页
  2. 推行电子政务,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32-34页
  3. 发展基层民主,调动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热情第34-35页
 (三) 党政领导对网络民意的重视强化了网络执政的推行力度第35-37页
  1. 网络成为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第36-37页
  2. 各级领导干部对网络民意的重视第37页
五、网络文化的多元化促进政府社会管理的创新第37-44页
 (一) 网络文化的多元化第38-40页
  1. 网络文化主体的多元化第38页
  2. 网络文化客体的多元化第38-39页
  3. 网络文化形态的多元化第39页
  4. 网络文化特性的多元化第39-40页
 (二) 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加大社会管理的难度第40-41页
 (三) 网络执政为当下社会管理方式创新带来新机遇第41-44页
  1. 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第42页
  2. 网络执政符合党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社会管理的创新需求第42-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致谢第47-4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网络执政平台运行实践研究
下一篇:我国网络执政实践面临的挑战与可能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