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河集油田井网二次加密可行性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22页 | 
| 1.引言 | 第22-25页 | 
| 1.1 立论依据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 1.3 研究的目标及技术路线 | 第24页 | 
| 1.4 本文所完成的工作 | 第24-25页 | 
| 2.井网二次加密可行性论证 | 第25-42页 | 
| 2.1 储量核实 | 第25页 | 
| 2.2 油层特征分析 | 第25页 | 
| 2.3 主力砂体水驱现状分析 | 第25-26页 | 
| 2.4 井网对砂体的控制程度 | 第26-27页 | 
| 2.5 井网对油层连通状况的影响 | 第27-28页 | 
| 2.6 井网对水驱状况的影响 | 第28-29页 | 
| 2.7 油藏合理井网研究 | 第29-32页 | 
| 2.8 井网二次加密开发指标评价 | 第32-42页 | 
| 3.实施效果评价 | 第42-52页 | 
| 3.1 原井网对构造格局已基本控制 | 第42页 | 
| 3.2 油层变化特征 | 第42-43页 | 
| 3.3 油砂体变化特征 | 第43-44页 | 
| 3.4 油层水驱效率及水淹状况分析 | 第44-45页 | 
| 3.5 储层物性分析 | 第45页 | 
| 3.6 剩余油潜力分析 | 第45-46页 | 
| 3.7 开发特征评价 | 第46-49页 | 
| 3.8 最终采收率预测 | 第49-51页 | 
| 3.9 经济效益评价 | 第51-52页 | 
| 4.井网二次加密潜力分析 | 第52-57页 | 
| 4.1 井网二次加密的条件及原则 | 第52页 | 
| 4.2 井网二次加密潜力区块特征及井位部署 | 第52-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