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12页 |
1.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7-8页 |
1.1.1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1.1.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7-8页 |
1.2 油气管道的腐蚀与防护问题 | 第8-10页 |
1.2.1 油气管道的发展与腐蚀的危害 | 第8-9页 |
1.2.2 埋地管道腐蚀的防护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阴极保护和涂层检测、评价技术综述 | 第10-12页 |
2 埋地管道阴极保护电位分布研究 | 第12-28页 |
2.1 阴极保护概述 | 第12-16页 |
2.1.1 阴极保护原理 | 第12-13页 |
2.1.2 阴极保护参数 | 第13-16页 |
2.2 拉普拉斯方程 | 第16-18页 |
2.3 阴极保护体系电位分布模型 | 第18-25页 |
2.3.1 阴极保护体系的电位分布问题 | 第18页 |
2.3.2 三种恒流场及数学模型 | 第18-22页 |
2.3.3 管道保护电位分布比较 | 第22-23页 |
2.3.4 埋地管道任意两点间的管道金属电位分布 | 第23-25页 |
2.3.5 埋地管道土壤表面电位降 | 第25页 |
2.4 管道金属电位模型的现场验证 | 第25-26页 |
2.5 小结 | 第26-28页 |
3 管道涂层缺陷研究 | 第28-45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涂层状态识别 | 第28-29页 |
3.3 管道涂层缺陷电化学分析 | 第29-31页 |
3.4 防腐涂层质量检测方法研究 | 第31-36页 |
3.4.1 防腐层绝缘电阻测试方法 | 第31-33页 |
3.4.2 防腐层缺陷检测方法 | 第33-36页 |
3.5 涂层缺陷在地表形成的电位分布 | 第36-40页 |
3.5.1 镜像法 | 第36-37页 |
3.5.2 电磁场理论中镜像法和静电类比法简介 | 第37-38页 |
3.5.3 用镜像法建立涂层破损电位分布模型 | 第38-40页 |
3.6 涂层缺陷位置和形状对电场分布的影响 | 第40-44页 |
3.6.1 涂层缺陷形状对电场分布的影响 | 第42页 |
3.6.2 缺陷宽度对电场分布的影响 | 第42-43页 |
3.6.3 缺陷大小对地表电场分布的影响 | 第43-44页 |
3.7 小结 | 第44-45页 |
4 由阴极保护测量参数评价管道涂层质量 | 第45-54页 |
4.1 涂层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 第45-48页 |
4.1.1 评价涂层质量的横向电阻法 | 第45-46页 |
4.1.2 绝缘电阻率的概念 | 第46-47页 |
4.1.3 国内外涂层绝缘电阻率的等级划分 | 第47-48页 |
4.2 建立数学模型 | 第48-53页 |
4.2.1 针眼指数数学模型 | 第48-52页 |
4.2.2 建立针眼指数判定标准 | 第52-53页 |
4.3 小结 | 第53-54页 |
5 埋地管道腐蚀与防护态势综合评价 | 第54-60页 |
5.1 评价参数选取 | 第54-57页 |
5.1.1 管道防腐层的状况 | 第55页 |
5.1.2 土壤腐蚀性 | 第55-56页 |
5.1.3 管/地自然电位 | 第56页 |
5.1.4 阴极保护的有效性 | 第56-57页 |
5.2 腐蚀与防护态势的分级和综合评价的原则 | 第57-58页 |
5.3 利用模糊数学进行埋地管道腐蚀与防护态势综合评价 | 第58-60页 |
6 讲渡线管道涂层及腐蚀与防护综合评价 | 第60-70页 |
6.1 管线概况 | 第60-61页 |
6.2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61-69页 |
6.2.1 利用管线电位参数评价讲渡线涂层状况 | 第61-65页 |
6.2.2 现场开挖检验及原因分析 | 第65-66页 |
6.2.3 不同时期管线涂层质量比较 | 第66-67页 |
6.2.4 讲渡线腐蚀防护态势综合评价 | 第67-69页 |
6.3 小结 | 第69-70页 |
7 软件编制 | 第70-75页 |
7.1 软件编制 | 第70-73页 |
7.1.1 数据输入模块 | 第70-71页 |
7.1.2 评价计算模块 | 第71-72页 |
7.1.3 结果输出模块 | 第72-73页 |
7.2 程序计算框图 | 第73-75页 |
8 结论和建议 | 第75-77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8.2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