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砂岩储层酸压可行性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1 引言第8-17页
 1.1 酸化技术发展现状第8-12页
  1.1.1 砂岩基质酸化第8-10页
  1.1.2 碳酸盐岩酸压第10-12页
 1.2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 本文技术路线与技术关键第13-16页
 1.5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第16-17页
2 砂岩储层酸岩反应特性第17-38页
 2.1 酸与砂岩矿物的化学反应第17-19页
 2.2 酸与砂岩矿物反应机理第19-24页
  2.2.1 氢氟酸与硅质矿物的作用型体第19-21页
  2.2.2 酸与砂岩矿物反应机理分析第21-24页
 2.3 酸岩反应可能沉淀及其预防第24-29页
  2.3.1 酸岩反应可能沉淀第24-25页
  2.3.2 控制沉淀的方法第25-29页
 2.4 酸与砂岩矿物反应动力学第29-38页
  2.4.1 试验方法第29-30页
  2.4.2 流出液酸浓度的测定第30-31页
  2.4.3 酸岩表面反应控制判据第31-33页
  2.4.4 酸岩表面反应动力学方程第33页
  2.4.5 复合反应动力学第33-35页
  2.4.6 酸岩表面活化能及其确定方法第35-37页
  2.4.7 表面反应动力学方程结果第37-38页
3 酸液配方室内试验第38-53页
 3.1 砂岩酸压酸液选择一般原则第38页
 3.2 江苏沙埝油田砂岩储层概况第38-41页
  3.2.1 储层特征第39-40页
  3.2.2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第40页
  3.2.3 储层敏感性特征第40-41页
 3.3 溶蚀试验第41-45页
  3.3.1 试验条件第41页
  3.3.2 试验方法第41-42页
  3.3.3 盐酸的溶蚀试验第42页
  3.3.4 土酸的溶蚀试验第42-43页
  3.3.5 硝酸的溶蚀试验第43页
  3.3.6 氟硼酸的溶蚀试验第43-45页
 3.4 江苏硝酸激活试验第45-46页
 3.5 酸液表面张力的测定第46页
 3.6 离子稳定性的测定第46-47页
  3.6.1 江苏油田岩芯含铁量测定第47页
  3.6.2 铁离子稳定剂的评价第47页
 3.7 岩芯流动试验第47-51页
  3.7.1 岩样制备第47-48页
  3.7.2 酸化效果试验方法第48-49页
  3.7.3 土酸的酸化试验第49页
  3.7.4 氟硼酸的酸化试验第49-50页
  3.7.5 多组分酸的酸化试验第50-51页
 3.8 结论第51-53页
4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第53-70页
 4.1 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第53-58页
  4.1.1 岩石溶蚀量的影响第53-55页
  4.1.2 闭合应力的影响第55-58页
 4.2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室内试验第58-64页
  4.2.1 复杂岩性储层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试验第58-59页
  4.2.2 砂岩储层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试验第59-64页
 4.3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模拟第64-70页
  4.3.1 N—K经验关系式第64-65页
  4.3.2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计算新模型第65-70页
5 砂岩储层酸压酸浓度模型第70-82页
 5.1 缝内酸浓度数学模型第70-75页
  5.1.1 考虑表面反应的浓度分布第70-72页
  5.1.2 连续性方程第72页
  5.1.3 裂缝中流体温度场第72-73页
  5.1.4 模型求解第73-75页
 5.2 酸浓度分布模型中关键参数确定第75-82页
  5.2.1 HF酸分子扩散系数的数学模型第76-77页
  5.2.2 表面浓度的数学模型第77-82页
6 砂岩储层酸压现场应用第82-89页
 6.1 现场施工酸液配方及泵注程序第82页
 6.2 砂岩储层酸压措施井效果分析第82-85页
  6.2.1 曹43井酸压效果分析第82-84页
  6.2.2 沙19-19、沙20-48井酸压效果分析第84页
  6.2.3 酸压成功原因分析第84-85页
 6.3 砂岩储层酸压设计第85-89页
  6.3.1 砂岩储层酸压总体原则第85-86页
  6.3.2 砂岩储层酸压工艺探讨第86-89页
结论与建议第89-91页
致谢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5页
附图第95-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用量子理论方法研究近晶A相液晶
下一篇:西藏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