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松引种家系遗传测定和早期选择的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1 火炬松研究概论 | 第10-15页 |
| ·火炬松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国外火炬松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内火炬松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13-15页 |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5-21页 |
| ·试验材料 | 第15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15页 |
| ·试验方法 | 第15-18页 |
| ·试验地管理及性状调查 | 第15-17页 |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17页 |
| ·营养元素含量测定 | 第17-18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8-21页 |
| ·方差分析 | 第18-19页 |
| ·遗传参数估算 | 第19页 |
| ·多重比较 | 第19页 |
| ·相关分析 | 第19页 |
| ·回归分析 | 第19-20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20页 |
| ·聚类分析 | 第20-2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56页 |
| ·家系生长情况的初步分析 | 第21-23页 |
| ·生长性状的差异性分析及多重比较 | 第21-22页 |
| ·家系生长性状的初步评价 | 第22-23页 |
| ·火炬松家系的遗传变异研究 | 第23-27页 |
| ·方差分析及方差分量 | 第24-25页 |
| ·遗传参数的估算 | 第25-27页 |
| ·火炬松三种病害及对生长的影响 | 第27-30页 |
| ·感病指数分析 | 第27-28页 |
| ·变异性分析 | 第28-29页 |
| ·相关分析 | 第29页 |
| ·回归分析 | 第29-30页 |
| ·火炬松生理、生化指标及与生长性状的关系 | 第30-36页 |
| ·叶绿素、类胡卜素含量及与生长的关系 | 第30-33页 |
|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 | 第30-32页 |
| ·各指标的方差分析 | 第32页 |
| ·各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 第32-33页 |
| ·各指标与生长性状的关系 | 第33页 |
| ·针叶营养元素含量及与生长的关系 | 第33-36页 |
| ·营养元素含量 | 第33-34页 |
| ·营养元素含量的方差分析 | 第34-35页 |
| ·营养元素含量与生长的关系 | 第35-36页 |
| ·火炬松家系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36-42页 |
| ·多地点联合方差分析 | 第36-37页 |
| ·地点间的差异性分析 | 第36页 |
| ·家系的差异性分析 | 第36页 |
| ·基因型与地点的交互作用 | 第36-37页 |
| ·主效应分析及多重比较 | 第37-39页 |
| ·基因型主效应及DLSD检验 | 第37-38页 |
| ·地点效应分析 | 第38页 |
| ·基因型与地点交互效应分析 | 第38-39页 |
| ·家系的稳定性分析 | 第39-42页 |
| ·稳定性参数估算 | 第40-42页 |
| ·家系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评价 | 第42页 |
| ·火炬松家系的早期选择 | 第42-56页 |
| ·速生家系选择 | 第42-45页 |
| ·家系内速生单株选择 | 第45-50页 |
| ·速生性和抗病性的综合选择 | 第50-53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50-51页 |
| ·综合指数选择 | 第51-53页 |
| ·速生稳定性综合评价 | 第53-56页 |
| ·基因型分组法 | 第53-54页 |
| ·生产力指数和回归系数分析 | 第54-56页 |
| 4 总结与讨论 | 第56-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