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产权理论及其研究范式 | 第1-20页 |
| ·产权的定义及其基本功能 | 第9-13页 |
| ·试图阐释的资源产权理论的基本问题 | 第13-14页 |
| ·科斯定理与环境资源产权 | 第14-18页 |
| ·西方经济学界所确立的公共产权 | 第18-20页 |
| 2 中国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0-30页 |
| ·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初始界定 | 第20-23页 |
| ·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变迁的启动 | 第23-26页 |
| ·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变迁的选择 | 第26-30页 |
| 3 我国现行森林、林木林地产权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30-43页 |
| ·本文对森林资源概念的初始界定 | 第30-32页 |
| ·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分析及产权模式变更的客观决定因素 | 第32-37页 |
| ·我国现行森林、林木、林地产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37-39页 |
| ·对我国现行森林资源产权制度的理论分析 | 第39-41页 |
| ·我国现行森林资源产权制度的特征 | 第39页 |
| ·森林资源所有权与林地使用权的整合与互动 | 第39-40页 |
| ·我国林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建立 | 第40-41页 |
| ·林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建立与构建我国森林资源产权法律制度的关系 | 第41-43页 |
| 4 中国森林资源产权法律制度的重构 | 第43-74页 |
| ·重构我国森林资源产权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43-48页 |
| ·我国森林资源产权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48-51页 |
| ·合理区分森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原则 | 第48-49页 |
| ·等价有偿原则 | 第49页 |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 第49-50页 |
| ·稳定性原则 | 第50-51页 |
| ·实现方式多样化原则 | 第51页 |
| ·便于救济原则 | 第51页 |
| ·稳步推进原则 | 第51页 |
| ·构建我国森林资源产权法律制度的主要障碍 | 第51-55页 |
| ·传统公有制政治思维模式的制约 | 第51-52页 |
| ·物权法中-物-权理论的束缚 | 第52页 |
| ·林业科学中相关技术性规定过于笼统,含糊不清,与法律的确定性要求相去甚远 | 第52-53页 |
| ·林业经营体制的消极影响 | 第53页 |
| ·交易成本非定量化的障碍 | 第53-55页 |
| ·对我国森林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基本框架的设想 | 第55-74页 |
| ·构建我国森林资源产权法律制度的先决问题 | 第55-56页 |
| ·对森林资源私有产权制度的法律移植与本土化 | 第56-58页 |
| ·我国森林资源产权的主要形式 | 第58-60页 |
| ·森林资源产权的取得、变更与灭失 | 第60-62页 |
| ·森林资源私有产权的原始取得 | 第60-61页 |
| ·森林资源私有产权的变更 | 第61-62页 |
| ·森林资源私有产权的灭失 | 第62页 |
| ·森林资源私有产权的实现方式 | 第62-63页 |
| ·森林资源产权救济法律制度 | 第63-74页 |
| ·传统物权法中的自然资源侵权救济法律制度 | 第64-66页 |
| ·实行预防性的排除侵害与损害赔偿并重的救济制度 | 第65页 |
| ·资源产权侵权救济与利益衡量原则 | 第65-66页 |
| ·现代产权法中的产权救济途径 | 第66-68页 |
| ·森林资源确权认证主管机关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 | 第66页 |
| ·税收机关违法征税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 | 第66页 |
| ·林业行政主管机关与土地管理部门违法干涉林地使用权流转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 | 第66-68页 |
| ·刑法救济方式 | 第68-69页 |
| ·民间组织在森林资源产权纠纷预防与处理中的作用 | 第69-74页 |
| 结论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