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 1 前言 | 第8-13页 |
| 1.1 重金属对植物毒害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8-11页 |
| 1.1.1 在植物体内的吸收、积累、分布和化学形态 | 第8页 |
| 1.1.2 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遗传毒害 | 第8页 |
| 1.1.3 对植物生理生化及结构的影响 | 第8-10页 |
| 1.1.4 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机理研究与生物防治 | 第10页 |
| 1.1.5 复合污染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1.2 本论文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1-13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3-16页 |
| 2.1 植物材料 | 第13-14页 |
| 2.2 生理指标 | 第14页 |
| 2.2.1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14页 |
| 2.2.2 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测定 | 第14页 |
| 2.2.3 POD活性的测定 | 第14页 |
| 2.2.4 SOD活性的测定 | 第14页 |
| 2.2.5 CAT活性的测定 | 第14页 |
| 2.2.6 MDA含量的测定 | 第14页 |
| 2.2.7 ROS含量的测定 | 第14页 |
| 2.2.8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14页 |
| 2.2.9 膜透性的测定 | 第14页 |
| 2.3 超微结构 | 第14-15页 |
| 2.4 自发荧光强度的检测 | 第15页 |
| 2.5 Hg~(2+)荧光定位方法 | 第15-16页 |
| 3 结果 | 第16-29页 |
| 3.1 Hg~(2+)、Cd~(2+)污染对轮叶狐尾藻的毒害作用 | 第16-18页 |
| 3.1.1 外部形态 | 第16页 |
| 3.1.2 叶绿素含量 | 第16-17页 |
| 3.1.3 光合速率 | 第17页 |
| 3.1.4 呼吸速率 | 第17页 |
| 3.1.5 POD活性 | 第17-18页 |
| 3.1.6 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18页 |
| 3.1.7 超微结构变化 | 第18页 |
| 3.2 Hg~(2+)、Cd~(2+)复合污染对轮叶狐尾藻的毒害作用 | 第18-20页 |
| 3.2.1 叶绿素含量 | 第18-19页 |
| 3.2.2 光合速率 | 第19页 |
| 3.2.3 呼吸速率 | 第19页 |
| 3.2.4 POD活性 | 第19页 |
| 3.2.5 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19-20页 |
| 3.2.6 超微结构变化 | 第20页 |
| 3.3 Hg~(2+)、Cd~(2+)和Cu~(2+)对菹草光合系统及保护酶系统的毒害作用 | 第20-24页 |
| 3.3.1 光合系统 | 第20-21页 |
| 3.3.2 保护酶系统 | 第21-23页 |
| 3.3.3 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23-24页 |
| 3.4 Hg~(2+)、Cd~(2+)、Cu~(2+)复合污染对菹草的毒害作用 | 第24-25页 |
| 3.4.1 叶绿素含量 | 第24页 |
| 3.4.2 POD活性 | 第24-25页 |
| 3.4.3 SOD活性 | 第25页 |
| 3.4.4 CAT活性 | 第25页 |
| 3.4.5 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25页 |
| 3.5 Hg~(2+)、Cd~(2+)、Cu~(2+)污染对鱼草膜系统的毒害作用 | 第25-28页 |
| 3.5.1 膜透性 | 第25页 |
| 3.5.2 保护酶系统 | 第25-27页 |
| 3.5.3 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27页 |
| 3.5.4 ROS与MDA含量 | 第27-28页 |
| 3.5.5 自发荧光强度 | 第28页 |
| 3.5.6 超微结构 | 第28页 |
| 3.6 Hg~(2+)在菹草叶细胞中的荧光定位 | 第28-29页 |
| 4 讨论 | 第29-34页 |
| 4.1 Hg~(2+)、Cd~(2+)污染对轮叶狐尾藻的毒害作用 | 第29-30页 |
| 4.2 Hg~(2+)、Cd~(2+)复合污染对轮叶狐尾藻的毒害作用 | 第30页 |
| 4.3 Hg~(2+)、Cd~(2+)、Cu~(2+)污染对菹草光合系统和保护酶系统的毒害作用 | 第30-31页 |
| 4.4 Hg~(2+)、Cd~(2+)、Cu~(2+)复合污染对菹草的毒害作用 | 第31-32页 |
| 4.5 Hg~(2+)、Cd~(2+)、Cu~(2+)污染对鱼草膜系统的毒害作用 | 第32页 |
| 4.6 Hg~(2+)在菹草叶细胞中的荧光定位 | 第32-33页 |
| 4.7 小结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41页 |
| 图版说明 | 第41-46页 |
| 图版 | 第46-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附录: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第一作者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