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
绪论 | 第1-9页 |
一. 不能把心理偏差简单地等同于品德问题 | 第9-15页 |
(一) 学生心理问题加剧及其原因浅析 | 第9-10页 |
(二) 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联系 | 第10-11页 |
1. 德育与心育的区别 | 第10-11页 |
2. 德育与心育的联系 | 第11页 |
⑴育人目标上二者相互一致 | 第11页 |
⑵教育内容上二者相互交叉 | 第11页 |
⑶教育方法上二者相互补充 | 第11页 |
⑷心理机制上二者都要内化 | 第11页 |
(三) 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 | 第11-13页 |
1. 对“健全的人格”的认识 | 第11-12页 |
2.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 第12-13页 |
(四) 正确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 第13-14页 |
(五) 实现德育与心理教育的整合 | 第14-15页 |
二. 要在学校中全员、全程、全方位地渗透心理教育 | 第15-28页 |
(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和积极对策 | 第15-21页 |
1. 几种消极倾向 | 第15-16页 |
⑴形式化 | 第15页 |
⑵课程化 | 第15页 |
⑶医学化 | 第15-16页 |
⑷个别化 | 第16页 |
⑸德育化 | 第16页 |
2. 全员全程全方位心育的基本观点 | 第16页 |
3. 若干积极对策 | 第16-21页 |
⑴领导重视 | 第16-17页 |
⑵教师培训 | 第17-18页 |
⑶渠道畅通 | 第18-20页 |
⑷方法创新 | 第20-21页 |
⑸“三件”支持 | 第21页 |
(二) “共感”是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素质 | 第21-25页 |
1. 关于共感 | 第21-22页 |
⑴共感的概念 | 第21页 |
⑵共感在学校 | 第21-22页 |
2. 共感下的倾听 | 第22-23页 |
⑴“听”的误区 | 第22页 |
⑵倾听的奇效 | 第22-23页 |
3. 共感下的询问 | 第23-25页 |
⑴询问的类型 | 第23页 |
⑵询问的时机 | 第23-24页 |
⑶询问的数量 | 第24页 |
⑷询问的方式 | 第24页 |
⑸询问的层次 | 第24页 |
⑹询问的质量 | 第24-25页 |
(三) 教师全员全程全方位心理教育的系统尝试 | 第25-28页 |
1. “心理教育试验班”的成立 | 第25-27页 |
⑴成立背景 | 第25页 |
⑵操作方法 | 第25页 |
⑶四个考虑 | 第25-26页 |
⑷基本假定 | 第26页 |
⑸工作原则 | 第26-27页 |
⑹实验成果 | 第27页 |
2. “心理教育试验班”的启示 | 第27-28页 |
三. 要努力增强学生对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 | 第28-38页 |
(一) 自我调控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 第28页 |
(二) 艾利斯的ABC理论 | 第28-29页 |
1. ABC理论概要 | 第28-29页 |
2. ABC理论的有效性 | 第29页 |
(三) 几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 | 第29-37页 |
1. 利导思维 | 第29-31页 |
⑴利导思维的概念 | 第29-30页 |
⑵示例及分析 | 第30-31页 |
2. 软硬思维 | 第31-32页 |
⑴软硬思维的概念 | 第31页 |
⑵示例及分析 | 第31-32页 |
3. 超越思维 | 第32-34页 |
⑴两个范例 | 第32-33页 |
⑵概念图式 | 第33页 |
⑶展示智慧 | 第33-34页 |
4. 换位思考 | 第34-35页 |
⑴换位思考的概念 | 第34-35页 |
⑵示例及分析 | 第35页 |
5. 双赢思维 | 第35-37页 |
⑴四种典型的关系 | 第35-36页 |
⑵双赢呼唤包容性 | 第36页 |
⑶双赢与社会交换理论 | 第36-37页 |
(四) 强化训练,形成习惯 | 第37-38页 |
四. 增强家长对子女的心理教育意识势在必行 | 第38-46页 |
(一) 权威—关心分析图 | 第38-39页 |
(二) 改善亲子的交往模式 | 第39-40页 |
(三) 家庭教育的若干法则 | 第40-41页 |
1. 学生“六缺乏” | 第40页 |
2. 家教“五偏差” | 第40页 |
3. 反思“五方面” | 第40页 |
4. 遵循“十二法则” | 第40-41页 |
5. 注意“十二戒” | 第41页 |
(四) 高中生所喜欢的父母特点 | 第41-43页 |
1. 理解尊重 | 第41页 |
2. 作风民主 | 第41页 |
3. 父母恩爱 | 第41-42页 |
4. 爱而不宠 | 第42页 |
5. 严而有度 | 第42页 |
6. 善于倾听 | 第42-43页 |
(五) 培养良好的父母意识 | 第43-46页 |
1. 适度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 第43-44页 |
2. 营造家庭“共感”氛围 | 第44页 |
3. 对人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 第44-45页 |
4. 保持理智的态度 | 第45-46页 |
五. 从自我意象着手增进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 第46-54页 |
(一)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欠佳 | 第46-47页 |
1. 教师心理问题管窥 | 第46页 |
2. 关于“师源性障碍” | 第46-47页 |
(二) 教师要建立积极丰满的自我意象 | 第47-50页 |
1. 自我意象概念 | 第47页 |
2. 克服消极的自我意象 | 第47-48页 |
3. 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象 | 第48-49页 |
⑴强化工作价值感 | 第48-49页 |
⑵增强工作的胜任感。 | 第49页 |
4. 从“敬业”到“乐业” | 第49页 |
5. 提升精神境界 | 第49-50页 |
6. 立即着手改善自我意象 | 第50页 |
(三) 建立健康、和谐的学校组织文化 | 第50-52页 |
1. 关于“组织文化” | 第50-51页 |
2. 健康组织文化的若干特征 | 第51-52页 |
⑴对组织目标高度认同 | 第51页 |
⑵进行有建设性的反馈 | 第51页 |
⑶普遍感受到组织温暖 | 第51-52页 |
3. 健康组织文化的创建 | 第52页 |
(四) 教师也要学会自我调适 | 第52-54页 |
1. 进行理性思考 | 第52-53页 |
2. 自觉减轻压力 | 第53页 |
3. 学会主动放弃 | 第53页 |
4. 善于自我放松 | 第53页 |
5. 弥补性格缺陷 | 第53-54页 |
6. 谋求升华补偿 | 第54页 |
六. 简短的结语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6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