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引言 | 第10-24页 |
第1章 茶叶简介 | 第11-13页 |
·茶叶分类 | 第11页 |
·黑茶 | 第11-13页 |
·黑茶简介 | 第11-12页 |
·生茶和熟茶 | 第12-13页 |
第2章 茶叶的化学成分 | 第13-23页 |
·挥发性成分 | 第13-14页 |
·茶多酚 | 第14-18页 |
·茶多酚的生理功能 | 第15页 |
·茶多酚的应用 | 第15-16页 |
·茶多酚的提取分离方法 | 第16-18页 |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8页 |
·茶绿色素 | 第18-19页 |
·茶绿色素化学组成和生理功能 | 第18-19页 |
·茶绿色素的制备方法 | 第19页 |
·咖啡因 | 第19-22页 |
·咖啡因对肌体的影响 | 第19-21页 |
·咖啡因的提取方法 | 第21-22页 |
·游离氨基酸 | 第22-23页 |
第3章 茶叶的抗氧化性 | 第23-24页 |
实验部分 | 第24-79页 |
第1章 仪器与试剂 | 第24-27页 |
·仪器 | 第24页 |
·药品 | 第24-25页 |
·黑茶样品 | 第25-27页 |
第2章 黑茶挥发性成分的测定 | 第27-47页 |
·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和收率计算 | 第27-28页 |
·水蒸气蒸馏提取法(WDE) | 第27页 |
·同时蒸馏-萃取法(SDE) | 第27页 |
·收率 | 第27-28页 |
·挥发油的GC-MS 分析条件 | 第28页 |
·气相色谱条件 | 第28页 |
·质谱条件 | 第28页 |
·GC-MS 分析结果 | 第28-46页 |
·色谱图 | 第28-30页 |
·挥发性成分的比较 | 第30-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第3章 黑茶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 第47-51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47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47页 |
·测试条件 | 第47-48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48页 |
·结果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第4章 黑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第51-56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51页 |
·溶液的配置 | 第51页 |
·测试条件 | 第51页 |
·稳定性实验 | 第51-52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2-53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53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53页 |
·结果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第5章 黑茶茶绿色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 第56-61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56页 |
·测试条件 | 第56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56-57页 |
·显色剂用量的选择 | 第57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7-58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58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58-59页 |
·结果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第6章 黑茶咖啡因含量的测定 | 第61-69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61页 |
·色谱条件 | 第61页 |
·色谱图 | 第61-65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5-66页 |
·咖啡因的含量 | 第66-68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68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第7章 黑茶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 第69-74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69页 |
·溶液的配置 | 第69页 |
·测试条件 | 第69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69-70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70-71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71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71-72页 |
·结果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第8章 黑茶抗氧化性的测定 | 第74-78页 |
·样品的提取 | 第74页 |
·溶液的配置 | 第74页 |
·鲁米诺(Luminol)-碳酸盐缓冲溶液-邻苯三酚化学发光体系及其测定 | 第74-75页 |
·抗氧化性测定及抑制率计算 | 第75页 |
·结果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第9章 进一步试验设想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