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 ·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初始地应力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岩体流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2 地下结构中岩体流变理论 | 第16-32页 |
| ·流变力学理论概括 | 第16-24页 |
| ·元件流变模型 | 第17-21页 |
| ·流变的经验方程 | 第21-24页 |
| ·有限差分方法中的流变模型和本构模型 | 第24-31页 |
| ·有限差分方法简单介绍 | 第24页 |
| ·有限差法表示的蠕变本构模型 | 第24-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3 FLAC~(3D)数值仿真理论基础 | 第32-48页 |
| ·FLAC~(3D)简介 | 第32-35页 |
| ·FLAC~(3D)程序中的模型 | 第33-34页 |
| ·基本力学方程 | 第34-35页 |
| ·FLAC~(3D)用于水电站数值计算中的结构单元 | 第35-39页 |
| ·FLAC~(3D)中的锚杆单元 | 第35-38页 |
| ·FLAC~(3D)中的衬砌单元 | 第38-39页 |
| ·FLAC~(3D)中的岩石模型本构关系 | 第39-45页 |
| ·弹性本构模型 | 第40页 |
| ·莫尔库仑(Mohr-Coulomb)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40-42页 |
| ·Ubiquitous-joint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42-45页 |
| ·地下工程围岩破坏机理 | 第45-46页 |
| ·拉伸破坏机理 | 第45页 |
| ·剪切破坏机理 | 第45-46页 |
| ·地下工程围岩的失稳判据 | 第46页 |
| ·围岩强度判据 | 第46页 |
| ·围岩变形量或变形率判据 | 第46页 |
| ·FLAC~(3D)程序与有限单元程序的对比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4 基于遗传算法结合神经网络方法的水电站地下厂房初始地应力反演 | 第48-62页 |
| ·遗传算法结合神经网络反演初始地应力场理论 | 第48-49页 |
| ·工程概况 | 第49-52页 |
| ·地质资料 | 第50-51页 |
| ·实测地应力资料 | 第51-52页 |
| ·基于遗传算法结合神经网络方法反演初始地应力场 | 第52-61页 |
| ·三维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区域模型 | 第53-56页 |
| ·初始地应力场的施加 | 第56-58页 |
| ·遗传算法对 BP神经网络初始权值的优化 | 第58-59页 |
|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反演初始地应力场 | 第59页 |
| ·初始地应力场的分布模拟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5 基于流变效应的地下厂房围岩稳定分析 | 第62-89页 |
| ·某水电站三维有限差分计算模型 | 第62-65页 |
| ·地下洞室群的模拟 | 第62-63页 |
| ·地质构造的模拟 | 第63页 |
| ·计算范围 | 第63页 |
| ·初始条件 | 第63页 |
| ·边界条件 | 第63页 |
| ·三维有限差分模型 | 第63-64页 |
| ·地下洞室围岩计算参数 | 第64页 |
| ·地下洞室群支护参数 | 第64-65页 |
| ·结合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方法确定流变模型参数 | 第65-70页 |
| ·基于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岩体流变参数反演方法 | 第65-66页 |
| ·某水电站地下厂房试验洞的粘弹性位移反分析 | 第66-70页 |
| ·流变稳定性分析 | 第70-88页 |
| ·主场房洞室轴线纵剖面 | 第71-79页 |
| ·场左0+017.76处剖面 | 第79-84页 |
| ·场左0+081.76处剖面 | 第84-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 ·结论 | 第89-90页 |
| ·展望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5-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