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柔性金属对大肠杆菌毒性机理的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22页
第1章 绪论第22-49页
   ·引言第22-23页
   ·毒理学的发展第23-24页
     ·定义第23页
     ·发展历史简介第23页
     ·剂量-反应关系第23-24页
     ·金属毒理第24页
   ·氧化应激第24-30页
     ·概念第24-25页
     ·活性氧化物质(ROS)第25-27页
     ·羟基自由基(OH)第27-28页
     ·Fenton反应及维他命C(L-Ascorbic acid)第28-30页
   ·电子自旋共振法第30-32页
     ·形成与发展第30页
     ·分析原理第30-31页
     ·常用捕捉剂第31-32页
   ·柔性金属第32-38页
     ·概念第32页
     ·铜第32-34页
       ·化学性质第33页
       ·环境中来源及生物双重作用第33页
       ·生物功能第33页
       ·微生物的防御机制第33-34页
     ·银第34-35页
       ·化学性质第34页
       ·来源及对微生物的毒性第34-35页
       ·微生物的防御机制第35页
     ·汞第35-36页
       ·化学性质第35页
       ·来源及对生物的毒性第35-36页
       ·微生物的防御机制第36页
     ·镉第36-37页
       ·化学性质第36页
       ·来源及生物毒性第36-37页
       ·微生物的防御机制第37页
     ·锌第37-38页
       ·化学性质第37页
       ·来源及对微生物的双重作用第37-38页
       ·微生物的平衡体系第38页
   ·柔性金属对微生物毒性分子机理研究现状第38-39页
   ·铁硫簇脱水酶及其功能和组合方法第39-40页
   ·大肠杆菌第40页
   ·论文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40-44页
     ·立题依据第40-41页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41-42页
     ·技术路线第42-43页
     ·创新点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9页
第2章 金属对大肠杆菌的氧化应激效应第49-82页
   ·前言第49-50页
   ·实验材料、仪器第50-52页
     ·使用菌株第50页
     ·所用试剂及培养基制备第50-52页
     ·实验仪器第52页
   ·实验方法第52-56页
     ·细菌的培养第52-53页
     ·细菌存活率分析第53页
     ·细菌死亡速度常数计算方法第53-54页
     ·L-AscA降解速度分析第54页
     ·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第54页
     ·ESR测定羟基自由基浓度第54-55页
     ·羟基自由基浓度的计算方法第55-56页
   ·结果与讨论第56-80页
     ·Cu(Ⅱ)和L-AscA体系对E. coli的致死率分析第56-60页
       ·初期菌体浓度范围确定第56-57页
       ·Cu(Ⅱ)单独作用第57-58页
       ·L-AscA单独作用第58-59页
       ·Cu(Ⅱ)和L-AscA单独与共同作用比较第59-60页
     ·Cu(Ⅱ)/L-AscA共存体系对E. coli毒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0-62页
       ·Cu(Ⅱ)浓度变化的影响第60-61页
       ·L-AscA浓度变化的影响第61-62页
     ·Cu(Ⅱ)和L-AscA共存对其它分离出的菌株的作用第62-68页
       ·France庭园池水中分离出的菌体SEM形态观察和鉴别第62-66页
       ·对分离菌株的毒性作用第66-68页
     ·Cu(Ⅱ)、Fe(Ⅲ)、Cr(Ⅲ)±L-AscA作用比较第68-70页
     ·各金属存在条件下L-AscA降解速率分析第70-71页
     ·Cr(Ⅲ)毒性分析第71-72页
     ·ESR测定羟基自由基浓度第72-80页
   ·本章小结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2页
第3章 柔性金属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分析第82-98页
   ·前言第82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82-86页
     ·相关菌株第82页
     ·实验试剂第82-83页
     ·实验仪器第83页
     ·培养基的制备第83-85页
     ·大肠杆菌的培养方法第85-86页
   ·结果与讨论第86-95页
     ·低菌体浓度下各金属对E.coli的抑制作用第86-88页
     ·Ag(Ⅰ)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的影响因素第88-95页
       ·好氧、厌氧状态影响第88-89页
       ·不同培养基的影响第89-90页
       ·菌体浓度的影响第90-91页
       ·附加氨基酸的影响第91-92页
       ·copA蛋白的作用第92-95页
   ·本章小结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98页
第4章 柔性金属对细胞体外铁-硫簇脱水酶的作用第98-131页
   ·前言第98-99页
   ·材料与方法第99-112页
     ·主要试剂第99-100页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第100页
     ·E.coli粗提液的制备及活性分析第100-101页
     ·蛋白浓度的测定第101-102页
     ·fumA提纯第102-109页
       ·试剂和材料第102页
       ·提纯相关仪器设备第102页
       ·缓冲液配置及提纯柱第102-104页
       ·菌株及培养方法第104-105页
       ·fumA提纯步骤第105-108页
       ·fumA活性分析第108页
       ·蛋白浓度测定第108页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第108-109页
     ·金属对纯化fumA的作用分析第109-111页
     ·EPR失活酶结构分析第111-112页
   ·结果与讨论第112-129页
     ·Ag(Ⅰ)对粗提液中延胡索酸酶的作用第112-114页
       ·Ag(Ⅰ)浓度对fumA活性的影响第112-113页
       ·Ag(Ⅰ)对fumA的作用随时间的变化第113-114页
     ·fumA提纯结果第114-121页
       ·硫酸精蛋白处理第114-115页
       ·DEAE Sepharose阴离子交换柱处理第115-116页
       ·Phenyl-sepharose柱处理及浓缩第116-117页
       ·Superdex-200柱处理及浓缩第117-118页
       ·SDS-PAGE蛋白纯度确认第118-119页
       ·纯化结果小结第119-121页
     ·金属对纯化fumA的作用第121-129页
       ·各金属对纯化fumA活性的影响第121-123页
       ·L-malate对fumA的底物保护分析第123-125页
       ·失活后fumA的活性还原第125-126页
       ·失活fumA中的铁-硫簇结构分析(EPR/ESR)第126-127页
       ·Fe原子释放分析第127-128页
       ·Ag(Ⅰ)、Hg(Ⅱ)、Cd(Ⅱ)和Zn(Ⅱ)使fumA失活过程小结第128-129页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1页
第5章 柔性金属对活体细胞内酶的作用第131-154页
   ·前言第131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31-141页
     ·试剂第131页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第131-132页
     ·培养基及相关溶剂组分第132-133页
     ·菌株第133-135页
     ·PCR鉴定FX10突变菌株第135页
     ·金属对细胞体内酶活性的影响(in vivo)第135-141页
       ·对含[4Fe-4S]簇酶的作用(fumarase,IPMI,Edd)第136-138页
       ·对不含[4Fe-4S]簇酶的作用第138-140页
       ·对铁-硫簇组装(Isc)系统作用分析第140-141页
   ·结果与讨论第141-150页
     ·高菌体浓度下Ag(Ⅰ)、Hg(Ⅱ)、Cd(Ⅱ)和Zn(Ⅱ)对E.coli的抑制作用第141-142页
     ·对含有[4Fe-4S]簇的酶活性的影响第142-143页
     ·对其它类型酶活性的影响第143-145页
     ·对铁-硫簇组装系统的作用第145-147页
     ·zntA蛋白对Zn耐受作用第147-150页
   ·综合讨论第150-152页
   ·本章小结第152-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54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54-158页
   ·总结第154-157页
   ·研究展望第157-15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宄成果第158-159页
致谢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平竞争战略对纺织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基因调控网络的随机动力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