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国际服务外包的理论基础 | 第10-16页 |
第一节 服务外包的内涵和类型 | 第10-11页 |
一、服务外包的内涵 | 第10页 |
二、服务外包的类型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服务外包的理论基础 | 第11-16页 |
一、要素禀赋理论的解释 | 第12页 |
二、交易成本理论的解释 | 第12-13页 |
三、管理理论的解释 | 第13-16页 |
第二章 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现状及发展模式 | 第16-24页 |
第一节 我国承接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 第16-21页 |
一、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重要意义 | 第16-17页 |
二、我国承接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 第17-21页 |
第二节 我国承接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模式 | 第21-24页 |
一、我国承接服务外包业务选择模式 | 第21-22页 |
二、我国承接服务外包国际市场开拓模式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 PEST 分析 | 第24-32页 |
第一节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Political) | 第24-25页 |
一、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政治环境分析 | 第24页 |
二、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法律环境分析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经济环境分析(Economic) | 第25-27页 |
一、国内的巨大需求为服务外包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 第25-26页 |
二、开放的经济环境吸引了跨国公司和外商的直接投资 | 第26-27页 |
第三节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Society) | 第27-29页 |
一、中国独有的对日韩的语言文化优势 | 第27页 |
二、中国独有的海外华人的优势 | 第27-28页 |
三、中国是海外人士感兴趣的目的地 | 第28-29页 |
第四节 技术环境分析(Technology) | 第29-32页 |
一、优良的电信业基础 | 第29-30页 |
二、众多的高科技园区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 SWOT 分析 | 第32-46页 |
第一节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优势(Superiority) | 第32-36页 |
一、政府积极引导和鼓励使发展服务外包具备了政策基础 | 第32-33页 |
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使发展服务外包具备了物质基础 | 第33页 |
三、企业积极走国际化道路使发展服务外包具备了企业基础 | 第33-34页 |
四、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使发展服务外包具备了人才基础 | 第34-36页 |
第二节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劣势(Weakness) | 第36-40页 |
一、市场环境的障碍 | 第36-38页 |
二、传统外包观念的影响 | 第38页 |
三、服务外包的风险障碍 | 第38-39页 |
四、尚不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所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y) | 第40-43页 |
一、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 | 第40页 |
二、扩大就业的机遇 | 第40-42页 |
三、吸收外资的机遇 | 第42-43页 |
四、扩大出口的机遇 | 第43页 |
第四节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所面临的挑战(Threat) | 第43-46页 |
一、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 第43-44页 |
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我国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 | 第44页 |
三、我国服务业体制环境有待创新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对策 | 第46-58页 |
第一节 借鉴印度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先进经验 | 第46-49页 |
一、印度服务外包发展的现状 | 第46-47页 |
二、印度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经验与启示 | 第47-49页 |
第二节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政府对策 | 第49-55页 |
一、大力引进国际服务外包,延长利用外资的产业链条 | 第49页 |
二、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服务外包 | 第49-50页 |
三、营造和建设适合于国际服务外包的制度环境 | 第50-51页 |
四、鼓励和引导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 第51-52页 |
五、重点扶持国内外包基地城市 | 第52-55页 |
第三节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企业对策 | 第55-58页 |
一、因地制宜的发挥企业的比较优势 | 第55-56页 |
二、创造属于自己的服务外包企业品牌 | 第56-57页 |
三、不断加强企业自身实力来开拓国际市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