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泥浆护壁灌注桩的发展历史及特点 | 第8-9页 |
·后压浆技术的应用 | 第9-10页 |
·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后压浆灌注桩的国外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后压浆灌注桩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目的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后压浆技术提高承载力的机理 | 第13-25页 |
·后压浆加固的物理力学机理和化学机理 | 第14-16页 |
·后压浆加固物理力学机理 | 第14-15页 |
·后压浆加固的化学作用 | 第15-16页 |
·桩端后压浆与桩侧后压浆的机理分析 | 第16-17页 |
·桩端后压浆机理分析 | 第16页 |
·桩侧后压浆机理分析 | 第16-17页 |
·不同土层中的注浆机理 | 第17-18页 |
·后压浆对桩身桩侧地层的抬高效应 | 第18页 |
·后压浆的施工工艺 | 第18-23页 |
·压浆管的设计与安装 | 第18-19页 |
·压浆过程中的变量控制 | 第19-21页 |
·后压浆施工工艺流程 | 第21-22页 |
·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 第22-23页 |
·桩端持力层及桩侧压浆位置选择 | 第23页 |
·选择后注浆应考虑的原则 | 第23-24页 |
·后压浆桩技术经济效益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及影响因素 | 第25-30页 |
·后压浆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25-26页 |
·后压浆单桩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度 | 第26-27页 |
·影响桩端,桩侧压力注浆桩竖向承载力的因素 | 第27-30页 |
·桩端桩侧持力层性质 | 第27-28页 |
·浆液种类 | 第28页 |
·桩端持力层密实度 | 第28页 |
·桩端桩侧压力注浆装置类型和注浆工艺 | 第28-29页 |
·桩长和桩径 | 第29页 |
·注浆量 | 第29页 |
·注浆压力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后压浆有限元理论 | 第30-39页 |
·有限单元法在岩土数值分析中的应用 | 第30-31页 |
·土工有限元程序Abaqus简介 | 第31-33页 |
·Abaqus/pre前处理 | 第31-32页 |
·模拟计算 | 第32页 |
·Abaqus/post后处理 | 第32-33页 |
·后压浆有限元分析计算的实现 | 第33-34页 |
·几何形状 | 第33页 |
·单元的选择 | 第33页 |
·接触的选择 | 第33-34页 |
·计算域与边界条件 | 第34页 |
·本构模型及参数的选取 | 第34页 |
·分析类型的选择 | 第34页 |
·后压浆注浆的有限元实现方法 | 第34-39页 |
·初始应力场的获得 | 第35-37页 |
·初始应力场的施加 | 第37-38页 |
·加载过程模拟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有限元实现及工程实例分析 | 第39-59页 |
·桩侧压浆的有限元模拟 | 第39-44页 |
·桩侧压浆的计算模型 | 第39-41页 |
·桩侧压浆初始应力场的获得 | 第41-42页 |
·桩侧压浆情况初始应力场的施加 | 第42-43页 |
·桩侧压浆情况荷载的施加 | 第43-44页 |
·未压浆的有限元模拟 | 第44-45页 |
·未压浆的计算模型 | 第44页 |
·未压浆情况的地应力平衡 | 第44-45页 |
·未压浆情况荷载的施加 | 第45页 |
·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原则 | 第45-47页 |
·桩侧压浆与未压浆情况的比较 | 第47页 |
·桩底压浆与桩底桩侧混合压浆情况的有限元模拟 | 第47-51页 |
·桩底压浆情况的有限元模拟 | 第47-49页 |
·桩底桩侧混合压浆情况的有限元模拟 | 第49-51页 |
·压浆量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51页 |
·工程实例分析 | 第51-59页 |
·工程概况 | 第51-52页 |
·压浆参数 | 第52-54页 |
·检测结果 | 第54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54-57页 |
·未压浆的计算情况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59页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