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钢筋混凝土梁—薄墙平面外连接节点抗震性能分析

致谢第1-6页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12页
1 绪论第12-26页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2-15页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5-25页
     ·梁-墙节点等效剪力键模型研究现状第15-16页
     ·梁-墙节点等效框架模型研究现状第16-17页
     ·梁-墙节点模型试验研究现状第17-20页
     ·无梁楼盖板柱节点研究现状第20-24页
     ·偏心梁柱节点研究现状第24-25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2 剪力墙平面外等效受弯宽度第26-42页
   ·概述第26页
   ·计算模型第26-28页
     ·计算单元的选取第26-27页
     ·荷载简化第27-28页
   ·基于正交各向异性弹性薄板理论的弯曲分析第28-36页
     ·计算假定及基本公式第28-30页
     ·平面外挠度函数的求解第30-33页
     ·剪力墙横截面上的应力和内力第33-34页
     ·节点平面外转动刚度第34-35页
     ·剪力墙弯曲应变能第35-36页
   ·基于转动刚度等效的等效受弯宽度第36-37页
   ·基于应变能等效的等效受弯宽度第37页
   ·两种等效原则的对比第37-40页
   ·本章小结第40-42页
3 剪力墙等效受弯宽度的参数研究及公式简化第42-60页
   ·等效宽度几何参数分析第42-45页
   ·剪力墙配筋率变化对节点性能的影响第45-46页
   ·墙体边界约束条件的影响第46-49页
   ·节点域局部刚性的影响第49-53页
   ·实用等效宽度计算公式第53-59页
     ·等效宽度计算公式简化第53-55页
     ·各种等效受弯宽度简化公式对比第55-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4 梁-薄墙平面外连接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第60-86页
   ·试验目的第60页
   ·试件设计及试验装置第60-68页
     ·试件设计第60-63页
     ·材料选取第63-64页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第64-66页
     ·量测项目及测点布置第66-68页
   ·主要试验结果第68-79页
     ·试验过程及现象第68-73页
     ·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第73-75页
     ·剪力墙内钢筋应变第75-78页
     ·剪力墙的平面外变形第78-79页
   ·试验数据分析第79-84页
     ·弹性阶段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对比第79-80页
     ·节点的延性及耗能第80-82页
     ·节点的破坏形态分析第82-84页
   ·本章小结第84-86页
5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第86-114页
   ·前言第86-87页
   ·单元选取第87-92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元模型第87-88页
     ·混凝土第88-91页
     ·钢筋第91-92页
   ·分析模型第92-94页
     ·模型设计第92页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第92-93页
     ·加载方案第93-94页
   ·有限元分析与试验对比第94-97页
     ·梁端荷载-位移曲线对比第94-95页
     ·墙内竖向钢筋应变对比第95-97页
   ·暗柱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第97-111页
     ·无暗柱试件的受力特点第97-102页
     ·各级荷载作用下墙背面的平面外变形比较第102-103页
     ·各级荷载作用下墙内竖向钢筋的应变和应变分布比较第103-106页
     ·各级荷载作用下剪力墙控制截面的内力分布比较第106-108页
     ·各级荷载作用下墙体的开裂应变比较第108-111页
   ·本章小结第111-114页
6 剪力墙平面外极限承载力第114-120页
   ·剪切破坏的剪力墙平面外极限承载力第114-117页
     ·计算模型和公式第114-116页
     ·计算结果与试验对比第116-117页
   ·弯曲破坏的剪力墙平面外极限承载力第117-119页
     ·计算模型和公式第117-118页
     ·计算结果与试验对比第118-119页
   ·剪力墙轴压比对其平面外承载力的影响第119页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7 梁-薄墙平面外连接节点的设计建议和构造措施第120-124页
   ·设计原则第120页
   ·暗柱的设置第120-121页
   ·节点处构造措施第121-123页
     ·框架梁第121-122页
     ·剪力墙第122-123页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8 结论及展望第124-126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124-125页
   ·思考和展望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0页
作者简历第130-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任意截面空间薄壁梁的有限元模型
下一篇: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受力性能及开裂控制的试验及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