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正文 | 第6-39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7-10页 |
| ·研究对象的来源 | 第7页 |
| ·受试对象的选择 | 第7-10页 |
| ·诊断标准 | 第7-8页 |
| ·病例选择 | 第8-10页 |
| ·纳入标准 | 第8-9页 |
| ·排除标准 | 第9页 |
| ·剔除标准 | 第9页 |
| ·受试者退出试验的条件及步骤 | 第9-10页 |
| ·剔除及脱落病例标准 | 第10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0-15页 |
| ·样本量估计 | 第10-11页 |
| ·随机分组方法及隐藏 | 第11页 |
| ·盲法的要求及设计 | 第11页 |
| ·工作流程图 | 第11页 |
| ·治疗方法 | 第11-12页 |
| ·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案 | 第12-13页 |
| ·临床观察指标 | 第13-14页 |
| ·安全性观测 | 第13页 |
| ·疗效性观测 | 第13-14页 |
| ·疗效评价 | 第14-15页 |
| ·统计分析 | 第15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15-23页 |
| ·试验病例入选情况 | 第15-16页 |
| ·基线分析 | 第16-18页 |
| ·年龄与分组情况 | 第16页 |
| ·病程与分组情况 | 第16页 |
| ·肿块疼痛分级与评分与分组情况 | 第16-17页 |
| ·肿块硬度分级与评分与分组情况 | 第17页 |
| ·肿块范围分级与评分与分组情况 | 第17页 |
| ·肿块大小分级与评分与分组情况 | 第17-18页 |
| ·治疗结果 | 第18-22页 |
| ·治疗后三组疗效比较 | 第18页 |
| ·治疗后三组证候疗效比较 | 第18-19页 |
| ·治疗后疼痛分级与评分与分组情况 | 第19页 |
| ·治疗后肿块硬度分级与评分与分组情况 | 第19-20页 |
| ·治疗后肿块范围分级与评分与分组情况 | 第20页 |
| ·治疗后肿块大小分级与评分与分组情况 | 第20-21页 |
| ·治疗前后疼痛分级评分比较 | 第21页 |
| ·治疗前后肿块硬度分级评分比较 | 第21页 |
| ·治疗前后肿块范围分级评分比较 | 第21-22页 |
| ·治疗前后肿块大小评分比较 | 第22页 |
| ·治疗前后总评分比较 | 第22页 |
| ·未完成情况 | 第22-23页 |
| 4 安全性分析 | 第23-24页 |
| ·安全性指标检测变化 | 第23-24页 |
| ·不良事件分析 | 第24页 |
| 5. 讨论 | 第24-37页 |
| ·祖国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4-29页 |
|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症认识 | 第29-30页 |
| ·导师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 第30-32页 |
| ·自拟调冲散结汤加减的处方研究 | 第32-35页 |
| ·关于本研究的质量控制 | 第35-36页 |
| ·研究对象选择标准及研究基线状况 | 第35页 |
| ·随机、对照和盲法 | 第35页 |
| ·依从性 | 第35-36页 |
| ·关于自拟调冲散结汤治疗冲任失调证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评价 | 第36页 |
| ·关于量表的使用 | 第36-37页 |
| 6. 结果 | 第37页 |
| 7. 问题与展望 | 第37-39页 |
| 文献综述 | 第39-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1: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 附件2 随机数字表 | 第60-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