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成藏机理--以川东南丁山构造和川中安平店—高石梯构造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2页
第1章 引言第12-26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页
   ·勘探研究现状及前人主要成果认识第12-23页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现状第13-14页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第14-17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勘探现状第17-22页
     ·前人研究主要成果认识及存在问题第22-23页
   ·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第23页
     ·技术路线第23页
     ·关键技术第23页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23-24页
   ·主要创新性成果第24-26页
第2章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储层特征第26-58页
   ·震旦系—下古生界储层特征第26-34页
     ·川东南丁山构造带震旦系—下古生界储层特征第26-31页
     ·川东南丁山构造和川中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储层特征对比第31-34页
   ·震旦系—下古生界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第34-57页
     ·沉积相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第34-38页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第38-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3章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储层沥青/源岩对比第58-81页
   ·丁山1井震旦系—下古生界储层沥青/源岩对比第58-67页
     ·源岩与储层沥青的饱和烃色谱特征第58-61页
     ·源岩与储层沥青的萜烷和甾烷生物标志物特征第61-67页
   ·川中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储层沥青/源岩对比第67-74页
     ·沥青及泥岩的饱和烃色谱特征第67-68页
     ·沥青及泥岩的萜烷、甾烷生物标志物特征第68-74页
   ·川中与川东南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储层沥青和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第74-79页
     ·烃源岩及储层沥青的饱和烃色谱特征对比第74-76页
     ·烃源岩及储层沥青的萜烷及甾烷生物标志物特征对比第76-79页
   ·本章小节第79-81页
第4章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地温场演变及水溶气的形成第81-112页
   ·川中和川东南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的古地温场演变第81-98页
     ·川东南构造丁山1井古地溫场演变第88-94页
     ·川中地区安平店—高石梯构造带古地温演变第94-98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水溶气的形成第98-111页
     ·川东南地区丁山1井寒武系水溶气的形成第99-101页
     ·川中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水溶气的确定第101-110页
     ·水溶气的形成过程第110-111页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5章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多期次流体充注第112-142页
   ·川东南地区丁山1井震旦系—下古生界多期流体充注第112-117页
     ·孔洞矿物充填特征第112-115页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第115页
     ·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第115-117页
   ·川中地区下组合多期次流体充注第117-138页
     ·合12井震旦系—下古生界多期次流体充注第117-128页
     ·安平1井震旦系—下古生界多期次流体充注第128-134页
     ·高科1井震旦系—下古生界多期次流体充注第134-138页
     ·川中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流体充注特征第138页
   ·川东南地区与川中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流体充注序列第138-141页
   ·本章小结第141-142页
第6章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成藏机理第142-175页
   ·川东南丁山构造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成藏机理第142-151页
     ·丁山构造震旦系—下古生界成藏地质条件第142-144页
     ·川东南丁山构造发展演化史第144-146页
     ·丁山构造震旦系天然气成藏(破坏)过程第146-151页
   ·川中安平店—高石梯构造震旦系油气成藏机理第151-171页
     ·安平店—高石梯震旦系油气成藏的烃源条件第151-152页
     ·安平店—高石梯震旦系油气成藏的圈闭条件第152-154页
     ·安平店—高石梯构造发展演化史第154-162页
     ·安平店—高石梯构造震旦系油气成藏(破坏)过程第162-170页
     ·川中地区油气成藏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分析第170-171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机理和成藏特征第171-174页
     ·威远地区与安平店—高石梯构造带和丁山构造带震旦系天然气成藏比较第171-172页
     ·原油热裂解产生天然气和沥青过程引起的天然气成藏特征第172-174页
     ·喜马拉雅期构造圈闭形成和隆升剥蚀产生的天然气成藏特征第174页
   ·本章小结第174-175页
结论第175-178页
致谢第178-179页
参考文献第179-188页

论文共1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若尔盖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成矿流体成因和成矿模式研究
下一篇: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模型与预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