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1页 |
| 1 我国三代粘虫问题 | 第10-15页 |
| ·华北粘虫发生情况 | 第10页 |
| ·粘虫迁飞的生理生态学 | 第10-14页 |
| ·粘虫发生的区划及迁飞路径 | 第14-15页 |
| 2 昆虫迁飞的PIED PIPER现象 | 第15-17页 |
| 3 东亚昆虫迁飞场 | 第17-21页 |
| ·东北迁飞场自然地理特征 | 第17-18页 |
| ·大气环流特征 | 第18-19页 |
| ·华北三代粘虫与Pied pier效应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东北地区粘虫夏季种群迁飞期的气候学背景及迁飞种群落点分布模拟 | 第21-34页 |
| 1 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850HPA高空风场分析 | 第21-2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8页 |
| 2 东北粘虫夏季迁出种群落点分布模拟 | 第28-3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8页 |
| ·结果分析 | 第28-32页 |
| ·轨迹特征 | 第32页 |
| 3 小结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华北平原地区三代粘虫大发生虫源分析 | 第34-62页 |
| 第一节 1990年华北平原地区三代粘虫大发生的虫源分析 | 第34-3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 ·气象及虫情资料 | 第34页 |
| ·大气环流背景分析 | 第34页 |
| ·轨迹分析 | 第34-3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 ·诱蛾情况 | 第35页 |
| ·迁飞轨迹分析 | 第35-36页 |
| ·迁飞过程天气分析 | 第36-38页 |
| 3 1990年华北地区三代粘虫虫源分析 | 第38-39页 |
| 第二节 2002年华北地区三代粘虫大发生的虫源分析 | 第39-4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 ·华北迁入种群轨迹回推 | 第39-42页 |
| ·东北地区虫源去向分析 | 第42-44页 |
| 3 2002年华北地区三代粘虫虫源分析 | 第44-46页 |
| 第三节 2003年华北地区三代粘虫大发生的虫源分析 | 第46-5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 ·诱蛾情况 | 第46页 |
| ·迁飞轨迹 | 第46-47页 |
| ·迁飞过程天气分析 | 第47-48页 |
| 3 2003年华北地区三代粘虫虫源分析 | 第48-50页 |
| 第四节 山西、陕西两省粘虫夏季迁出种群落点分布模拟 | 第50-56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0页 |
| 2 结果分析 | 第50-55页 |
| 3 轨迹特征 | 第55页 |
| 4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节 华北地区迁入种群虫源地分布概率 | 第56-62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6页 |
| 2 结果分析 | 第56-61页 |
| 3 轨迹特征 | 第61页 |
| 4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2-66页 |
| 1 结论 | 第62-63页 |
| ·东北迁飞场对迁入种群具有显著的Pied piper效应 | 第62页 |
| ·华北三代粘虫大发生的虫源 | 第62页 |
| ·与华北三代粘虫大发生相关的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 | 第62-63页 |
| 2 讨论 | 第63-66页 |
| ·轨迹分析方法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63页 |
| ·虫情资料的不足 | 第63页 |
| ·对粘虫的回迁研究 | 第63-64页 |
| ·华北地区三代粘虫虫源探讨 | 第64页 |
| ·华北地区三代粘虫虫源地分布 | 第64页 |
| ·华北地区二代粘虫残留问题 | 第64-65页 |
| ·东北迁飞场的Pied piper效应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 附录 | 第71-104页 |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