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2-31页 |
第一章 腐烂茎线虫的发生、分布及危害 | 第13-18页 |
1 分类地位 | 第13页 |
2 形态描述 | 第13-14页 |
3 生物学特性 | 第14-15页 |
4 地理分布 | 第15页 |
5 寄主范围与致病性 | 第15-16页 |
6 危害症状及经济重要性 | 第16页 |
7 致病机理与综合防治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植物线虫的分类鉴定方法与分类现状 | 第18-27页 |
1 形态学分类鉴定 | 第18-19页 |
·光学显微镜技术 | 第18页 |
·电子显微镜技术 | 第18-19页 |
2 鉴别寄主反应 | 第19页 |
3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19-24页 |
·同工酶鉴定 | 第20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0-24页 |
4 特异引物的应用 | 第24-25页 |
5 植物线虫分类的现状评述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我国国内腐烂茎线虫研究现状 | 第27-31页 |
1 腐烂茎线虫所表现的特殊变异性 | 第27-28页 |
2 关于腐烂茎线虫两类基因型的相关报道 | 第28-29页 |
3 对线虫分子系统学研究中ITS区的认识 | 第29页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31页 |
下篇研究内容 | 第31-60页 |
第一章 腐烂茎线虫不同群体同工酶表型研究 | 第32-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腐烂茎线虫群体纯化培养 | 第33页 |
·同工酶分析及Rf值的计算方法 | 第33-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腐烂茎线虫同工酶梯度分析 | 第34页 |
·腐烂茎线虫不同群体同工酶分析 | 第34-35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5-37页 |
第二章 腐烂茎线虫不同群体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7-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腐烂茎线虫群体纯化培养 | 第38页 |
·致病性测定与不同致病群体的划分 | 第38-39页 |
·线虫繁殖力、性比和甘薯鲜重损失量的计算 | 第39页 |
·结果统计与数据处理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腐烂茎线虫不同群体致病力、繁殖力、雌雄比(性比)生物学指标及甘薯鲜重损失量的测定 | 第39-40页 |
·腐烂茎线虫生物学指标值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宁薯9-9的抗性效果 | 第41-42页 |
·腐烂茎线虫不同致病群体的划分 | 第42-4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3-44页 |
·腐烂茎线虫群体致病性比较与致病力分化 | 第43页 |
·腐烂茎线虫遗传背景与致病性的关系 | 第43-44页 |
第三章 腐烂茎线虫生物学杂交研究 | 第44-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线虫种群 | 第45页 |
·幼虫及雄虫的准备 | 第45-46页 |
·生物学杂交实验 | 第46页 |
·线虫DNA的提取 | 第46-47页 |
·ITS区域的PCR扩增 | 第47页 |
·杂交后代RFLP酶切 | 第47页 |
·结果统计与数据处理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腐烂茎线虫基因型间杂交结果 | 第47-50页 |
·甘薯腐烂茎线虫基因型内杂交结果 | 第50-51页 |
·杂交后代的ITS-PCR-RFLP分析 | 第51页 |
·杂交后代ITS区限制性酶切 | 第51-52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第四章 腐烂茎线虫耐寒力测定 | 第54-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腐烂茎线虫群体纯化培养 | 第55页 |
·冷冻处理方法 | 第55-56页 |
·冷冻线虫的活力观察与计数 | 第56页 |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57页 |
·腐烂茎线虫在-20℃和-70℃的存活率 | 第56-5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7-60页 |
全文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