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前言 | 第10-25页 |
·概述 | 第10-11页 |
·食用及饲用大麦利用进展 | 第10-11页 |
·大麦功能性成分的研究 | 第11页 |
·生物碱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定义 | 第11页 |
·生物碱的药理作用 | 第11-12页 |
·生物碱的药用价值 | 第12页 |
·大麦中生物碱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总黄酮的概念 | 第13-14页 |
·黄酮的生理功能 | 第14页 |
·大麦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检测方法 | 第15页 |
·Γ-氨基丁酸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GABA的结构、性质、代谢途径 | 第15-16页 |
·γ-氨基丁酸的生理功能 | 第16页 |
·大麦γ-氨基丁酸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抗性淀粉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抗性淀粉的概念 | 第17页 |
·抗性淀粉的生理功能 | 第17-18页 |
·大麦抗性淀粉研究的进展 | 第18页 |
·QTL定位 | 第18-22页 |
·数量性状位点的定位 | 第18-19页 |
·QTL定位原理 | 第19页 |
·定位群体的选择 | 第19页 |
·数量性状OTL定位方法 | 第19-22页 |
·大麦QTL作图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大麦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 | 第22-23页 |
·大麦重要农艺性状的OTL作图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4页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总生物碱测定 | 第25-26页 |
·试剂配制 | 第25-26页 |
·测定步骤 | 第26页 |
·总黄酮测定 | 第26-27页 |
·试剂配制 | 第27页 |
·测定步骤 | 第27页 |
·γ-氨基丁酸测定 | 第27-28页 |
·试剂配制 | 第28页 |
·测定步骤 | 第28页 |
·抗性淀粉测定 | 第28-30页 |
·试剂配制 | 第29页 |
·测定步骤 | 第29-30页 |
·计算样品的抗性淀粉含量 | 第30页 |
·形态性状鉴定 | 第30页 |
·大麦总DNA的提取及PCR技术 | 第30-32页 |
·总DNA提取 | 第30-31页 |
·引物稀释 | 第31页 |
·PCR扩增程序为 | 第31页 |
·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31-32页 |
·连锁图构建及QTLs分析 | 第32页 |
·数据录入及统计 | 第32-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4页 |
·云啤2号×大粒麦F_2代群体籽粒功能成分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4-36页 |
·云啤2号×大粒麦F_2代群体籽粒功能成分的遗传变异 | 第36-37页 |
·云啤2号×大粒麦F_2代群体农艺性状分析 | 第37-40页 |
·云啤2号×大粒麦F_2代群体农艺性状和功能成分相关分析 | 第40页 |
·云啤2号×大粒麦F_2群体单标记分析 | 第40-42页 |
·引物的筛选 | 第40-41页 |
·单标记分析 | 第41-42页 |
·云啤2号×大粒麦F2单株混合线性模型分析 | 第42-44页 |
·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42页 |
·QTL分析 | 第42-44页 |
4 讨论 | 第44-46页 |
·大麦籽粒功能成分测定 | 第44页 |
·大麦籽粒功能成分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 第44-45页 |
·大麦籽粒功能成分的QTLs分析群体的选择 | 第45页 |
·大麦籽粒抗性淀粉和生物碱含量的QTL分析 | 第45-46页 |
5 结论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