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意空间的理性构建--冯纪忠建筑思想探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冯纪忠的建筑思想形成背景 | 第14-26页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第14-17页 |
第二节 家庭熏陶 | 第17-19页 |
第三节 建筑教育背景 | 第19-23页 |
第四节 文学艺术修养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冯纪忠的现代建筑教育实践历程 | 第26-34页 |
第一节 编写中国第一套建筑空间方法论 | 第26-28页 |
一 空间设计原理的产生背景 | 第26-27页 |
二 空间设计原理的主要内容 | 第27页 |
三 空间设计原理的价值和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创建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 | 第28-30页 |
一 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建过程 | 第28-29页 |
二 创建城市规划专业的意义 | 第29-30页 |
第三节 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实践 | 第30-34页 |
一 "花瓶式"教学模式 | 第30-31页 |
二 引入研究性设计教学机制 | 第31-34页 |
第三章 冯纪忠的现代建筑设计实践历程 | 第34-48页 |
第一节 前期——现代技术的引入和对传统意象的探究 | 第34-39页 |
一 规划实践 | 第34-35页 |
二 新技术的应用 | 第35-37页 |
三 民族性探索 | 第37-39页 |
第二节 中期——松江方塔园中建造诗学的体现 | 第39-45页 |
一 设计背景 | 第39-41页 |
二 空间序列 | 第41-44页 |
三 意动空间 | 第44-45页 |
第三节 晚期——诗意逻辑的延续 | 第45-48页 |
一 古城公园 | 第45-47页 |
二 松江博物馆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冯纪忠的建筑创作思想 | 第48-57页 |
第一节 冯纪忠的建筑设计理念 | 第48-52页 |
一 "与古为新"的现代设计理念 | 第48-49页 |
二 "有机更新"的城市规划理念 | 第49-50页 |
三 "修旧如故"的建筑遗产修复理念 | 第50-51页 |
四 "为旷为奥"的风景规划理念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冯纪忠的建筑观探析 | 第52-57页 |
一 因势利导的自然观 | 第52-53页 |
二 三向度的时空观 | 第53-54页 |
三 情理并重的人文观 | 第54页 |
四 虚实相生的哲学观 | 第54-57页 |
第五章 冯纪忠建筑思想对中国现代建筑的意义 | 第57-64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意象的当代表达 | 第57-58页 |
第二节 中国式营造的当代思考 | 第58-60页 |
第三节 中国地域性建筑学研究 | 第60-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冯纪忠年表 | 第68-8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