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木兰围场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策略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资源整合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国外资源整合研究回顾 | 第11页 |
·国内资源整合研究回顾 | 第11-12页 |
·研究框架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文献综述法 | 第12-13页 |
·专家访谈法 | 第13页 |
·实地调查法 | 第13-14页 |
·SWOT分析法 | 第14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的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生态及生态旅游资源 | 第15页 |
·整合及旅游资源整合 | 第15-16页 |
·理论支持 | 第16-17页 |
·区域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理论 | 第16页 |
·区域经济学理论 | 第16页 |
·生态位理论 | 第16-17页 |
·产业集聚理论 | 第17页 |
·旅游资源整合的原则 | 第17-19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17-18页 |
·市场主导原则 | 第18页 |
·政府主导原则 | 第18页 |
·强化特色原则 | 第18-19页 |
·区域协调性原则 | 第19页 |
·旅游资源整合的方式 | 第19-21页 |
·主体整合 | 第19页 |
·产品整合 | 第19页 |
·线路整合 | 第19页 |
·延伸整合 | 第19-21页 |
3 木兰围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 第21-29页 |
·木兰围场旅游区概况 | 第21-25页 |
·地理位置 | 第21-22页 |
·自然地理状况 | 第22-23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3-24页 |
·历史文化背景 | 第24-25页 |
·木兰围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 第25-29页 |
·生态旅游资源类型 | 第25-26页 |
·生态旅游资源特征 | 第26-27页 |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 第27-29页 |
4 木兰围场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现状 | 第29-43页 |
·木兰围场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9-32页 |
·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 第29-31页 |
·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 第31-32页 |
·木兰围场生态旅游资源整合中存在问题 | 第32-35页 |
·旅游硬件"软" | 第32页 |
·软环境建设落后 | 第32-33页 |
·产品单一,缺乏创意 | 第33页 |
·景区开发、投资力度不够 | 第33页 |
·管理体制不理顺 | 第33-34页 |
·政策环境不理想 | 第34页 |
·整合与合作进展缓慢 | 第34-35页 |
·木兰围场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 第35-38页 |
·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 第35页 |
·旅游客源市场分类 | 第35-38页 |
·木兰围场生态旅游资源整合潜力 | 第38-43页 |
·优势(Strength) | 第38-40页 |
·劣势(Weakness) | 第40页 |
·机会(Opportunity) | 第40-41页 |
·威胁(Threat) | 第41-43页 |
5 木兰围场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策略 | 第43-56页 |
·主体整合 | 第43-44页 |
·景区(旅游区)间整合策略 | 第43页 |
·协调机构策略 | 第43页 |
·临时联盟策略 | 第43-44页 |
·企业集团策略 | 第44页 |
·产品整合 | 第44-50页 |
·专项旅游产品的整合策略 | 第44-49页 |
·创造旅游品牌策略 | 第49-50页 |
·线路整合 | 第50-54页 |
·旅游空间整合策略 | 第50-52页 |
·旅游交通整合策略 | 第52页 |
·错位开发策略 | 第52-54页 |
·延伸整合 | 第54-56页 |
·内联外拓策略 | 第54页 |
·辐射策略 | 第54页 |
·季节均衡策略 | 第54-56页 |
6 木兰围场生态旅游资源整合保障措施 | 第56-60页 |
·加大旅游硬件建设 | 第56页 |
·加强软环境的建设 | 第56-57页 |
·强化营销,拓宽市场,打造品牌 | 第57页 |
·加大开发、投资力度,突出特色 | 第57-58页 |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 第58-59页 |
·加强管理,全面整合旅游资源 | 第59-6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本文结论 | 第60页 |
·创新之处 | 第60-61页 |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1 | 第65-67页 |
附录2 | 第67-71页 |
附录3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