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绿洲边缘区基于节水的生态环境治理优化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生态环境定义 | 第10-11页 |
·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研究 | 第11-13页 |
·民勤盆地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5-24页 |
·气候 | 第16-18页 |
·水资源 | 第18-22页 |
·地表水 | 第18-20页 |
·地下水 | 第20-21页 |
·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土壤 | 第22-23页 |
·植被 | 第23-24页 |
·自然植被 | 第23页 |
·人工植被 | 第23-24页 |
3 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研究 | 第24-38页 |
·国外生态治理模式 | 第24-26页 |
·以色列生态治理模式 | 第24-25页 |
·澳大利亚生态治理模式 | 第25-26页 |
·国内生态治理模式 | 第26-29页 |
·中国东部平原沙漠化研究 | 第26-27页 |
·三北防护林 | 第27-28页 |
·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 | 第28-29页 |
·民勤生态治理模式研究 | 第29-37页 |
·民勤生态治理模式现状 | 第29-31页 |
·生态治理优化模式的提出 | 第31-33页 |
·模式生态效益的对比分析 | 第33-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4 生态环境治理优化模式对水资源的影响 | 第38-50页 |
·模式实施前后正新村实验区水量变化 | 第38-43页 |
·灌溉用水量 | 第38-39页 |
·生活用水量 | 第39-41页 |
·生态用水量 | 第41-42页 |
·总用水量 | 第42-43页 |
·用水结构 | 第43页 |
·模式推广前后研究区用水量计算 | 第43-48页 |
·灌溉用水量 | 第43-45页 |
·生活用水量 | 第45-47页 |
·生态用水量 | 第47页 |
·总用水量的变化 | 第47-48页 |
·用水效益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5 优化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 第50-67页 |
·生态环境影响概述 | 第50-55页 |
·生态环境影响的特征 | 第50-51页 |
·生态环境评价内涵 | 第51-52页 |
·生态环境基本评价方法 | 第52-55页 |
·多目标决策的灰色关联投影法 | 第55-62页 |
·灰色关联投影法的原理和步骤 | 第55-62页 |
·评价分级 | 第62页 |
·模式推广前后绿洲边缘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 第62-67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62-64页 |
·利用灰色关联投影法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第64-6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