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立案后先行调解制度涵义之界定 | 第13-22页 |
(一) 立案后先行调解之概念廓清 | 第13-16页 |
(二) 我国相关制度比较性概览 | 第16-22页 |
1.与诉讼外调解制度的比较 | 第16-18页 |
2.与其他诉讼调解制度的比较 | 第18-20页 |
3.与两种新型民事纠纷调解方式的比较 | 第20-22页 |
二、立案后先行调解制度之创生背景分析 | 第22-34页 |
(一) 我国现行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整体性运作不良 | 第22-26页 |
1.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缺位 | 第22-24页 |
2.诉讼内纠纷解决机制运作不协调 | 第24-26页 |
(二) 法院调解复兴 | 第26-34页 |
1.法院调解发展历程回顾 | 第26-28页 |
2.传统法院调解弊端之分析 | 第28-29页 |
3.法院调解改革模式分析 | 第29-34页 |
三、立案后先行调解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34-41页 |
(一) 程序类型化理论为立案后先行调解制度的设置提供了理论支撑 | 第34-36页 |
(二) 立案改革的成果为立案后先行调解制度的运作提供了现实平台 | 第36-37页 |
(三)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制度提供了有益借鉴 | 第37-41页 |
1.美国的诉讼上和解制度和法院附设调解 | 第37-38页 |
2.德国的诉讼上和解制度 | 第38-39页 |
3.日本调解制度和诉讼上和解制度 | 第39-40页 |
4.我国台湾地区诉讼和解制度 | 第40-41页 |
四、立案后先行调解的制度设计 | 第41-48页 |
(一) 立案后先行调解的运作原则 | 第41-42页 |
1.自愿原则 | 第41-42页 |
2.程序有限性原则 | 第42页 |
3.信息保密原则 | 第42页 |
(二) 立案后先行调解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42-44页 |
1.立案后先行调解制度适用的案件范围 | 第42-44页 |
2.立案后先行调解制度适用的审级 | 第44页 |
(三) 立案后先行调解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 | 第44页 |
(四) 立案后先行调解的场所和方式 | 第44-45页 |
(五) 立案后先行调解制度的运作流程 | 第45-48页 |
1.立案后先行调解程序的启动 | 第45页 |
2.立案后先行调解的时限和次数 | 第45-46页 |
3.立案后先行调解程序的终结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