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皮生物活性炭研制及渗滤液后续处理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1 绪论 | 第13-24页 |
·开发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的重要意义 | 第13页 |
·活性炭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柑橘皮的吸附特性及初步应用 | 第15-16页 |
·垃圾渗滤液及生化尾水的特性 | 第16-22页 |
·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的特性 | 第16-17页 |
·焚烧厂垃圾渗滤液的特性 | 第17-18页 |
·垃圾渗滤液生化尾水的特性 | 第18-19页 |
·垃圾渗滤液的排放标准 | 第19-20页 |
·垃圾渗滤液的后续处理 | 第20-22页 |
·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22-23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3页 |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23-24页 |
2 生物活性炭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述评 | 第24-39页 |
·活性炭 | 第24-30页 |
·活性炭概述 | 第24-25页 |
·活性炭的制备 | 第25-27页 |
·活性炭吸附原理 | 第27-30页 |
·生物活性炭技术 | 第30-39页 |
·生物活性炭技术的发展与特点 | 第30-31页 |
·生物活性炭降解机理 | 第31-33页 |
·生物活性炭接种技术 | 第33-35页 |
·生物活性炭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35-37页 |
·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技术 | 第37-39页 |
3 柑橘皮活性炭的制备与表征 | 第39-64页 |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39-43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9页 |
·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测试方法 | 第40-43页 |
·制备方法 | 第43-44页 |
·制备条件对孔结构的影响 | 第44-48页 |
·制备条件对孔结构的影响 | 第44-47页 |
·制备条件对活性炭得率的影响 | 第47页 |
·柑橘皮活性炭的适宜制备条件 | 第47-48页 |
·柑橘皮活性炭的表征 | 第48-54页 |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48-49页 |
·柑橘皮活性炭的微观结构(TEM) | 第49-50页 |
·柑橘皮活性炭的吸附等温线 | 第50-53页 |
·柑橘皮活性炭的孔径分布 | 第53页 |
·柑橘皮活性炭的XRD 分析 | 第53-54页 |
·柑橘皮活性炭的静态吸附实验研究 | 第54-62页 |
·柑橘皮活性炭对渗滤液生化尾水的静态吸附 | 第54-57页 |
·柑橘皮活性炭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57-60页 |
·柑橘皮活性炭的TOC 吸附等温线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4 生物活性炭池的启动 | 第64-83页 |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64-66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64-65页 |
·实验仪器 | 第65-66页 |
·接种污泥 | 第66页 |
·培养基 | 第66页 |
·水质分析方法 | 第66页 |
·实验方法 | 第66-69页 |
·菌种的培养 | 第66-67页 |
·菌种的固定化 | 第67-68页 |
·菌种的鉴定 | 第68-69页 |
·菌种的培养 | 第69-72页 |
·以渗滤液生化尾水和琼脂调配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 第69-71页 |
·用渗滤液生化尾水和生活污水的混合液培养 | 第71-72页 |
·功能菌在生物活性炭池的固定 | 第72-78页 |
·生物量和生物活性的变化 | 第73-74页 |
·出水TOC 的变化 | 第74-75页 |
·出水UV254 的变化 | 第75页 |
·出水色度的变化 | 第75-76页 |
·出水分子量分布的变化 | 第76-78页 |
·驯化污泥在生物活性炭池的固定 | 第78-81页 |
·污泥菌液循环流向的影响 | 第78页 |
·污泥菌液循环流量的影响 | 第78-79页 |
·活性炭性质的影响 | 第79页 |
·生物活性炭池的初期运行 | 第79-81页 |
·驯化污泥固定化的优势 | 第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5 生物活性炭对渗滤液生化尾水的后续处理 | 第83-104页 |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83-86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83-84页 |
·实验仪器 | 第84页 |
·实验装置 | 第84-85页 |
·水质分析方法 | 第85-86页 |
·实验方法 | 第86页 |
·活性炭性质对生物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 第86-90页 |
·活性炭性质对有机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第86-89页 |
·活性炭性质对NH3-N 去除的影响 | 第89-90页 |
·驯化污泥对生物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 第90-94页 |
·驯化污泥对有机物去除的影响 | 第90-93页 |
·驯化污泥对NH3-N 去除的影响 | 第93-94页 |
·进水流向对生物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 第94-96页 |
·水力负荷对生物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 第96-97页 |
·生物活性炭池出水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97-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4页 |
6 臭氧生物活性炭对渗滤液生化尾水的后续处理 | 第104-123页 |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104-106页 |
·实验装置 | 第104-105页 |
·分析方法 | 第105-106页 |
·臭氧对水中污染物的作用机理 | 第106-108页 |
·臭氧的反应特性 | 第106-107页 |
·臭氧与水中有机物的反应 | 第107-108页 |
·实验方法 | 第108页 |
·渗滤液生化尾水污染物的臭氧化特性分析 | 第108-116页 |
·臭氧化对渗滤液生化尾水COD 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臭氧化对垃圾渗滤液生化尾水色度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臭氧化对渗滤液生化尾水生化性能的改善 | 第110-111页 |
·臭氧投加量对分子量的分布影响 | 第111-112页 |
·臭氧化过程DOM 的荧光光谱 | 第112-116页 |
·臭氧生物活性炭的运行性能 | 第116-121页 |
·臭氧预处理对有机物去除的影响 | 第116-119页 |
·臭氧预处理对NH3-N 去除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水力负荷对臭氧生物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7 臭氧生物活性炭池的沿程性能及动力学探讨 | 第123-134页 |
·微生物量及活性的分布特征 | 第123-125页 |
·生物活性炭池中生物量的分布特征 | 第123-124页 |
·生物活性炭池中生物活性分析 | 第124-125页 |
·炭层厚度对生物活性炭池降解性能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COD 沿炭程高度的去除效果 | 第125-127页 |
·UV254 沿炭层高度的去除效果 | 第127页 |
·BAC 去除渗滤液生化尾水有机物的动力学模型 | 第127-133页 |
·BAC 反应器 | 第128-129页 |
·生物活性炭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29-131页 |
·一级反应常数与微生物的关系 | 第131-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134-137页 |
·结论 | 第134-136页 |
·建议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9页 |
附录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