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刑法论文

期待可能性理论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绪论第7-11页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第7-8页
 二、研究概况第8-10页
 三、本文的内容结构第10-11页
第一章 期待可能性的理论渊源第11-24页
 第一节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概念及其发展第11-17页
  一、期待可能性的的概念第11-14页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产生及发展第14-17页
 第二节 期待可能性的立论根基第17-24页
  一、期待可能性的哲学根基:个人意志自由的相对性第17-18页
  二、期待可能性的法学根基:刑法的实质正义与谦抑性第18-21页
  三、期待可能性的伦理学根基:对人性弱点的关怀第21-24页
第二章 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地位第24-32页
 第一节 期待可能性理论地位之众说纷纭第24-29页
  一、独立责任要素说第24-26页
  二、故意过失构成要素说第26-27页
  三、阻却责任事由说第27-29页
 第二节 期待可能性理论地位之本文观点第29-32页
  一、便于司法实践,符合我国国情第29-30页
  二、符合我国的刑法体系第30页
  三、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第30-32页
第三章 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第32-43页
 第一节 期待可能性判断标准之见仁见智第32-41页
  一、国家标准说第32-34页
  二、行为人标准说第34-36页
  三、平均人标准说第36-39页
  四、类型人标准说第39-41页
 第二节 期待可能性判断标准之个人定位第41-43页
第四章 期待可能性理论之中国化第43-54页
 第一节 期待可能性理论中国化之必要性第43-49页
  一、我国古代刑法中就有期待可能性的原始观念第43-45页
  二、我国当代社会的现实国情决定了适用期待可能性的必要性第45-46页
  三、我国刑法中期待可能性理论体现不足第46-49页
 第二节 期待可能性理论中国化之可能路径第49-54页
  一、我国学者的主要观点及其评述第49-51页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事司法中的适用第51-53页
  三、本文的观点第53-54页
结语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敲诈勒索罪
下一篇:论身份犯中的共同犯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