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我国高校大学生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选题背景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第11-14页
     ·选题背景第11-12页
     ·选题目的第12-13页
     ·选题意义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科学精神科学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第17-20页
     ·学科归属的差异性第17-19页
     ·思维过程的辩证统一性第19页
     ·整体目标的协调性第19-20页
   ·本文的总体思路及逻辑结构第20-22页
     ·本文的总体思路第20-21页
     ·本文的逻辑结构第21-22页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22-23页
第2章 基本理论综述第23-37页
   ·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的内涵第23-28页
     ·科学精神的内涵第23-25页
     ·科学素养的内涵第25-27页
     ·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的关系第27-28页
   ·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第28-33页
     ·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第28-32页
     ·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第32-33页
   ·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社会作用第33-34页
     ·主导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第33页
     ·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第33页
     ·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第33-34页
     ·有利于政治文明建设第34页
   ·人类科学精神的历史足迹第34-36页
     ·萌发时期第34页
     ·形成时期第34-35页
     ·发展与成熟时期第35-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我国高校大学生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现状分析第37-45页
   ·总体状况值得肯定第37-39页
     ·科学素养水平呈上升趋势第37-38页
     ·相信科学肯定科学的价值第38页
     ·获取科技信息渠道多元化第38-39页
     ·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第39页
   ·存在问题不容忽视第39-41页
     ·科学精神欠缺科学价值取向存在偏差第39-40页
     ·科学知识了解肤浅科学方法运用能力差第40页
     ·科学技能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和锻炼第40页
     ·缺乏学习动力缺少科学兴趣第40-41页
   ·中美大学生比较研究第41-42页
     ·科学素养比较第41页
     ·科学精神比较第41-42页
   ·问题归因分析第42-44页
     ·社会原因第42页
     ·学校原因第42-43页
     ·家庭原因第43-44页
     ·大学生自身原因第44页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科学素养调查第45-65页
   ·调查的总体情况第45-47页
     ·调查问卷设计第45-46页
     ·调查问卷分发第46页
     ·科学素养评判标准第46页
     ·调查问卷统计与检验第46-47页
   ·调查的基本内容第47-51页
     ·基本科学术语第47页
     ·基本科学观点第47-48页
     ·基本科学方法第48-49页
     ·科学信息的获取渠道第49-50页
     ·科技信息的感兴趣程度第50-51页
   ·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检验第51-63页
     ·数据统计第51-55页
     ·数据分析检验第55-63页
   ·调查的基本结论第63-64页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5章 提升大学生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的对策第65-75页
   ·高校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第65-67页
     ·向培养具备科学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转变第65-66页
     ·向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转变第66-67页
     ·向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转变第67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体现科学精神的培养第67-69页
     ·引导学生形成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第68页
     ·帮助学生养成拓宽视野的科学习惯第68-69页
     ·调动学生乐于合作学习的科学热情第69页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改善知识结构第69-71页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具备多元学科知识结构第70页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具备完善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第70-71页
   ·大学生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第71-74页
     ·理工科大学生应注重提升自身的人文科学素养第71-72页
     ·文科类大学生应注重提升自身的自然科学素养第72-73页
     ·高校大学生应注重培养自身的科学精神第73-74页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结论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9-80页
附录第80-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研究
下一篇: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