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0 引言 | 第12-22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文献回顾与评述 | 第13-20页 |
·国外学者研究文献回顾 | 第13-19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9-20页 |
·文献评述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本文思路和结构 | 第21-22页 |
·本文思路 | 第21页 |
·本文结构 | 第21-22页 |
1 政府绩效审计与平衡计分卡的理论概述 | 第22-32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概念 | 第22-25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 | 第22-23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特征 | 第23-24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一般目标 | 第24-25页 |
·平衡计分卡的一般理论 | 第25-29页 |
·平衡模式概述 | 第25-26页 |
·平衡计分卡的概念 | 第26-27页 |
·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系统 | 第27-29页 |
·将平衡计分卡引入政府绩效审计评价阶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9-32页 |
·将平衡计分卡引入政府绩效审计评价阶段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将平衡计分卡引入政府绩效审计评价阶段的可行性 | 第30-32页 |
2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在绩效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在绩效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评价标准的不完善 | 第32-33页 |
·评价主体单一、评估手段落后 | 第33页 |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在绩效评价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5页 |
3 美国政府在绩效评价中应用平衡计分卡的经验借鉴 | 第35-41页 |
·美国夏洛特市案例 | 第35-37页 |
·应用背景 | 第35页 |
·案例应用 | 第35-36页 |
·案例结果及启示 | 第36-37页 |
·美国政府责任署(GAO)案例 | 第37-41页 |
·运用背景 | 第37-38页 |
·案例介绍 | 第38-40页 |
·启示 | 第40-41页 |
4 将平衡计分卡引入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评价阶段的建议 | 第41-49页 |
·运用环境区别和运用前提 | 第41-42页 |
·政府与企业平衡计分卡的环境区别 | 第41页 |
·运用前提 | 第41-42页 |
·引入平衡计分卡的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42-44页 |
·绩效评价的一级指标 | 第42-43页 |
·绩效评价的二级指标 | 第43-44页 |
·绩效评价的三级指标 | 第44页 |
·引入平衡计分卡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实施 | 第44-48页 |
·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介绍 | 第44-45页 |
·政府平衡记分卡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设计 | 第45-46页 |
·各部门平衡计分卡具体指标的设计 | 第46-48页 |
·采用平衡计分卡应注意的问题 | 第48-49页 |
·战略目标的波动性 | 第48页 |
·定性指标的衡量 | 第48页 |
·加强成本控制 | 第48页 |
·强调关键指标 | 第48-49页 |
5 结语 | 第49-50页 |
·本文的结论 | 第49页 |
·本文的不足 | 第49页 |
·本文的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