涠洲11-7油田流三段特低渗储层成因机理及有利储集带预测
作者简介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选题来源 | 第13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1.2 低渗透储层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初步认识阶段 | 第14页 |
·逐步重视研究阶段 | 第14-16页 |
·系统分析阶段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地质特征 | 第19-30页 |
§2.1 研究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20页 |
§2.2 涠西南凹陷构造演化与古地理特征 | 第20-23页 |
·涠西南凹陷构造演化 | 第20-21页 |
·流三段沉积期古地理特征 | 第21-23页 |
§2.3 地层细分及沉积体系特征 | 第23-28页 |
·地层特征 | 第23-25页 |
·沉积体系 | 第25-28页 |
§2.4 涠洲11-7油田油气地质特征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储集层岩石及物性特征研究 | 第30-42页 |
§3.1 储集岩岩石学特征 | 第30-34页 |
·岩石类型特征 | 第30页 |
·岩石成分特征 | 第30-31页 |
·岩石颗粒分选及磨圆 | 第31-32页 |
·填隙物特征 | 第32-34页 |
§3.2 储层岩物性差异 | 第34-37页 |
§3.3 储集岩孔隙结构特征 | 第37-42页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37-38页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38-42页 |
第四章 特低渗储集层成因机理分析 | 第42-62页 |
§4.1 沉积作用对储集砂体物性的控制 | 第42-48页 |
·沉积物源因素分析 | 第42-43页 |
·沉积相带因素分析 | 第43-44页 |
·岩石组构因素分析 | 第44-48页 |
§4.2 成岩作用对储集砂体物性的控制 | 第48-60页 |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 第48-52页 |
·成岩史过程分析 | 第52-54页 |
·孔隙演化过程分析 | 第54-56页 |
·破坏性成岩作用分析 | 第56-57页 |
·建设性成岩作用分析 | 第57-60页 |
§4.4 埋藏及温压因素分析 | 第60-62页 |
·埋藏条件与物性 | 第60-61页 |
·温压条件与物性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基于流动单元的有利储集带预测 | 第62-80页 |
§5.1 流动单元研究 | 第62-72页 |
·流动单元含义及划分标准 | 第62-63页 |
·岩石测试样品聚类分析 | 第63-67页 |
·Elman神经网络识别模型建立 | 第67-70页 |
·流动单元分布特征 | 第70-72页 |
§5.2 流动单元与产能关系分析 | 第72-75页 |
§5.3 主要储集砂体非均质属性特征 | 第75-76页 |
§5.4 相对高产能区综合评价与预测 | 第76-80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认识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