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江夏区碳汇造林基线碳储量的计量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前言第10-14页
   ·研究背景第10-11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林木地上、地下碳储量的计量第12页
     ·现有非树木植被碳储量的计量第12页
     ·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计量第12页
     ·项目活动引起泄漏计量第12-13页
   ·技术路线第13-14页
2 林业碳汇的基本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4页
   ·林业碳汇的基本理论第14-18页
     ·林业碳汇的概念第14页
     ·森林的碳汇功能第14-16页
     ·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第16-17页
     ·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第17-18页
   ·碳汇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4页
     ·国际开展的碳汇活动第18-19页
     ·中国开展的碳汇活动第19-20页
     ·碳储量计量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0-24页
3 研究区概况第24-28页
   ·地理位置第24-25页
   ·地形地貌第25页
   ·气候第25页
   ·土壤第25页
   ·植被分布第25-26页
   ·水土流失第26-27页
   ·社会经济情况第27-28页
4 研究方法第28-37页
   ·样地设置第28-30页
   ·碳贮量的测定方法第30-32页
     ·散生木碳贮量第30-31页
     ·非树木植被碳贮量第31-32页
   ·土壤碳储量测定方法第32页
   ·各植被类型转换系数的确定第32-35页
     ·树干密度(D)的确定第32-33页
     ·BEF的确定第33-34页
     ·含碳率的确定第34-35页
   ·泄漏测定方法第35-37页
5 结果分析第37-45页
   ·基线植被碳储量计量第37-42页
     ·非树木植被碳储量计量第37-40页
     ·散生木碳储量计量第40-42页
   ·土壤碳储量计量第42-43页
   ·泄漏计量第43-45页
6 结论与讨论第45-47页
   ·结论第45页
   ·讨论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叶楮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建立研究
下一篇:不同基因型悬铃木的离体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