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1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 ·生物质能和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 第13-18页 |
| ·生物质能 | 第13-14页 |
|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 第14-18页 |
| ·生物质热裂解典型设备 | 第18-25页 |
| ·烧蚀类反应器 | 第18-21页 |
| ·流化床反应器 | 第21-23页 |
| ·引流床反应器 | 第23页 |
| ·热辐射反应器 | 第23-24页 |
| ·真空热解反应器 | 第24-25页 |
| ·生物质热裂解制油技术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 ·国外生物质热裂解制油技术发展 | 第25-28页 |
| ·我国生物质热裂解制油发展现状 | 第28-29页 |
| ·生物油精制技术 | 第29-34页 |
| ·脱水 | 第29-30页 |
| ·添加溶剂 | 第30页 |
| ·乳化 | 第30-31页 |
| ·催化加氢 | 第31-32页 |
| ·催化裂解 | 第32-33页 |
| ·水蒸气重整 | 第33-34页 |
| ·本章小节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41页 |
| 第二章 生物质热裂解制油在线脱氧的技术路线分析 | 第41-71页 |
| ·生物质热裂解机理研究进展 | 第41-58页 |
| ·生物质整体热裂解动力学 | 第41-43页 |
| ·纤维素的热解机理 | 第43-49页 |
| ·半纤维素的热解机理 | 第49-54页 |
| ·木质素的热解机理 | 第54-58页 |
| ·生物质热裂解制油在线脱氧的可能途径 | 第58-62页 |
| ·生物质热裂解的催化脱水 | 第59-61页 |
| ·热裂解过程中C0_2 的直接固定 | 第61-62页 |
| ·生物质热裂解制油在线脱氧的可行性分析 | 第62-64页 |
| ·CaO 伴随生物质热裂解脱氧的可行性 | 第62-63页 |
| ·双循环流化床CaO 脱氧/再生的工艺设想 | 第63-64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 第三章 CaO 伴随生物质热解的热天平模拟实验 | 第71-83页 |
| ·前言 | 第71页 |
| ·实验系统、方法及物料 | 第71-74页 |
| ·实验系统及方法 | 第71-72页 |
| ·实验物料 | 第72-74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4-80页 |
| ·结论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3页 |
| 第四章 CaO 伴随纤维素快速热裂解的落体实验研究 | 第83-103页 |
| ·前言 | 第83页 |
| ·GC-MS 分析技术 | 第83-86页 |
| ·GC-MS 分析在生物油分析中的应用 | 第83-84页 |
| ·GC-MS 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84-86页 |
| ·实验物料 | 第86-87页 |
| ·快速热裂解实验系统及方法 | 第87-90页 |
| ·实验系统 | 第87-88页 |
| ·其它部件介绍 | 第88页 |
| ·热裂解实验流程 | 第88-89页 |
| ·热裂解实验分析方法 | 第89页 |
| ·实验及分析条件 | 第89-90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0-99页 |
| ·CaO 质量比对纤维素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90-92页 |
| ·CaO 质量比对纤维素热解产气组成的影响 | 第92-93页 |
| ·CaO 质量比对纤维素热解油元素分布的影响 | 第93-94页 |
| ·CaO 质量比对纤维素热解油成分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 | 第94-99页 |
| ·结论 | 第99-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 第五章 CaO 伴随生物质热裂解制油在线脱氧的小型流化床实验研究 | 第103-123页 |
| ·前言 | 第103-104页 |
| ·实验物料 | 第104页 |
| ·实验系统及方法 | 第104-107页 |
| ·实验系统 | 第104-106页 |
| ·实验过程 | 第106-107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9页 |
| ·CaO 质量比对白松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 ·CaO 质量比对白松热解产气组分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 ·CaO 质量比对白松热解油元素分布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 ·CaO 质量比对白松热解油成分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 | 第111-119页 |
| ·结论 | 第119-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23页 |
| 第六章 CaO 伴随生物质热裂解固体产物分析 | 第123-143页 |
| ·前言 | 第123页 |
|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123-124页 |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124-126页 |
| ·X 射线光谱(XPS)分析 | 第126-128页 |
| ·实验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法 | 第128-129页 |
| ·样品制备 | 第128页 |
| ·样品表征 | 第128-12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29-139页 |
| ·XRD 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129-130页 |
| ·FTIR 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130-134页 |
| ·XPS 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134-139页 |
| ·结论 | 第139-1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0-143页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今后工作展望 | 第143-147页 |
|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43-144页 |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44-145页 |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45-147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7-148页 |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