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26页 |
·关于威权政体的研究 | 第14-20页 |
·关于埃及2011年政局动荡的研究 | 第20-25页 |
·对当前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25-26页 |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6-28页 |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创新之处 | 第27-28页 |
第2章 当代埃及威权政体的形成及其特征 | 第28-46页 |
·当代埃及威权政体的形成 | 第28-31页 |
·形成的历史基础 | 第28-29页 |
·形成的现实条件 | 第29-31页 |
·当代埃及威权统治下宪政模式的特征 | 第31-37页 |
·埃及共和国的宪法实践及其演变 | 第31-32页 |
·当代埃及威权统治下宪政模式的特征 | 第32-37页 |
·当代埃及威权统治下经济模式的特征 | 第37-39页 |
·纳赛尔时期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经济模式 | 第37页 |
·萨达特时期的“混合型”经济模式 | 第37-38页 |
·穆巴拉克时期的“生产型开放”经济模式 | 第38-39页 |
·当代埃及威权统治下公民社会与宗教的特征 | 第39-41页 |
·埃及公民社会的特征 | 第39-41页 |
·事实上的政教分离 | 第41页 |
·对当代埃及威权政体的评价 | 第41-46页 |
·积极作用 | 第42页 |
·消极影响 | 第42-46页 |
第3章 威权宪政模式与埃及政局动荡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55页 |
·贪权恋栈遭遇合法性危机 | 第46-48页 |
·“老人政治”深陷死水泥潭 | 第46-47页 |
·“子承父业”引发广泛猜疑 | 第47-48页 |
·不彻底的宪政改革埋下隐患 | 第48-50页 |
·宪法第七十六条修正案 | 第48-49页 |
·换汤不换药的宪改 | 第49-50页 |
·一党独大的议会选举令人失望 | 第50-52页 |
·民族民主党长期独占鳌头 | 第50-52页 |
·民众政治参与冷淡 | 第52页 |
·高压政策激化社会矛盾 | 第52-55页 |
·“紧急状态法”长期存在 | 第52-53页 |
·暴力执法积累民怨 | 第53-55页 |
第4章 威权经济模式与埃及政局动荡的相关性分析 | 第55-64页 |
·国家垄断经济模式引发“三高”、“三低” | 第55-59页 |
·高失业率是政局动荡的导火索 | 第56-58页 |
·通货膨胀火上浇油 | 第58页 |
·生计难保、幸福缺失 | 第58-59页 |
·威权经济模式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 第59-62页 |
·社会财富分配严重失衡 | 第59-60页 |
·高度腐败导致民心向背 | 第60-62页 |
·威权经济结构造成对外依附 | 第62-64页 |
第5章 威权统治下的公民社会、宗教与埃及政局动荡的相关性分析 | 第64-70页 |
·社交网络使公民社会呈现新特点 | 第64-66页 |
·威权统治下的宗教与埃及政局动荡中的“穆兄会” | 第66-70页 |
·宗教与埃及政局动荡 | 第66-67页 |
·埃及政局动荡中的“穆兄会” | 第67-70页 |
第6章 威权抑或民主:埃及政局未来展望与启示 | 第70-83页 |
·动荡后埃及政治重建的开启 | 第70-74页 |
·后穆巴拉克时代 | 第70-71页 |
·混乱的过渡期 | 第71-72页 |
·上下议会选举圆满结束 | 第72-73页 |
·总统选举拉开帷幕 | 第73-74页 |
·埃及未来政局走向的几种可能性 | 第74-80页 |
·伊斯兰势力的崛起 | 第74-76页 |
·军方威权主导下的有限民主 | 第76-78页 |
·土耳其模式的可能性 | 第78-80页 |
·埃及政局动荡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 第80-83页 |
·保障和改善民生 | 第80-81页 |
·解决好青年就业问题 | 第81页 |
·推进政治民主和加强执政党建设 | 第81页 |
·重视网络安全与舆论引导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