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沥青透水应力吸收层力学特性与路面结构组合优化研究
| 目录 | 第1-8页 |
| CONTENTS | 第8-12页 |
| 摘要 | 第12-14页 |
| ABSTRACT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21页 |
|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 ·透水应力吸收层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橡胶沥青透水应力吸收层设计 | 第21-37页 |
| ·橡胶沥青的制备和使用性能 | 第21-24页 |
| ·橡胶沥青的制备 | 第21页 |
| ·橡胶沥青的性能 | 第21-24页 |
| ·橡胶沥青的黏附性能 | 第21-22页 |
| ·橡胶沥青的低温性能 | 第22-24页 |
| ·橡胶沥青透水应力吸收层设计与路用性能 | 第24-34页 |
| ·原材料试验 | 第24-25页 |
| ·橡胶沥青 | 第24页 |
| ·矿料 | 第24-25页 |
| ·级配设计 | 第25-26页 |
| ·级配设计范围 | 第25页 |
| ·级配选择 | 第25-26页 |
|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 第26页 |
| ·橡胶沥青透水应力吸收层性能 | 第26-34页 |
| ·高温稳定性 | 第26-28页 |
| ·低温抗裂性 | 第28-31页 |
| ·水稳定性 | 第31-32页 |
| ·疲劳性能 | 第32-33页 |
| ·力学性能 | 第33-34页 |
| ·橡胶沥青透水应力吸收层试验路的现场铺设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橡胶沥青透水应力吸收层的特性 | 第37-45页 |
| ·反射裂缝的产生及扩展机理 | 第37-41页 |
| ·反射裂缝产生机理分析 | 第37-39页 |
| ·半刚性基层材料自身特性 | 第37-38页 |
| ·沥青面层自身性质 | 第38页 |
| ·车辆荷载、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 第38-39页 |
| ·反射裂缝的扩展机理分析 | 第39-41页 |
| ·反射裂缝的纵向扩展 | 第40页 |
| ·反射裂缝的横向扩展 | 第40-41页 |
| ·反射裂缝的力学研究 | 第41-42页 |
| ·橡胶沥青透水应力吸收层应力吸收机理 | 第42-43页 |
| ·透水应力吸收层结构特性 | 第42-43页 |
| ·透水应力吸收层路面结构 | 第43页 |
| ·橡胶沥青透水应力吸收层自身结构特性 | 第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橡胶沥青透水应力吸收层的温度与力学响应 | 第45-63页 |
| ·新建路面的力学响应 | 第45-52页 |
| ·标准荷载下的路面应力 | 第45-50页 |
| ·超载的影响 | 第50-51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半刚性基层开裂的路面力学响应 | 第52-59页 |
| ·车轮荷载下路面应力响应 | 第52-56页 |
| ·温度荷载下路面应力响应 | 第56-58页 |
| ·耦合场作用下路面应力响应 | 第58-59页 |
| ·透水应力吸收层作用机理研究 | 第59-61页 |
| ·小结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橡胶沥青透水应力吸收层路面结构优化 | 第63-76页 |
| ·国内外典型路面结构介绍 | 第63-65页 |
| ·永久性路面 | 第63-64页 |
| ·长寿命路面组合结构 | 第64-65页 |
| ·橡胶沥青透水应力吸收层路面结构优化设计 | 第65-69页 |
| ·透水应力吸收层厚度对路面受力的影响 | 第65-67页 |
| ·层间接触条件对路面受力的影响 | 第67-68页 |
| ·透水应力吸收层+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结构设计思路 | 第68-69页 |
| ·国内外典型路面结构分析 | 第69-74页 |
| ·六种路面结构应力分析 | 第69-72页 |
| ·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厚度变化对路面受力的影响 | 第72-73页 |
| ·半刚性基层厚度对路面结构的影响 | 第73-74页 |
| ·小结 | 第74-76页 |
| 第六章 试验路检测及分析 | 第76-89页 |
| ·光纤光栅传感器介绍 | 第76-78页 |
| ·光纤光栅(FBG)传感器工作原理 | 第76-77页 |
| ·系统结构 | 第77-78页 |
|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的现场埋设方案 | 第78-81页 |
| ·仪器设备 | 第78页 |
| ·埋设位置 | 第78-80页 |
| ·具体埋设方案与日常保护 | 第80-81页 |
| ·传感器现场检测装置和步骤 | 第81页 |
| ·检测结果 | 第81-85页 |
| ·第一次检测 | 第82页 |
| ·第二次检测 | 第82页 |
| ·两次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82-85页 |
| ·桩号K189+800检测数据 | 第82-83页 |
| ·桩号K189+850检测数据 | 第83页 |
| ·桩号K189+960检测数据 | 第83-84页 |
| ·桩号K190+060检测数据 | 第84-85页 |
| ·两次检测结果汇总 | 第85页 |
| ·理论计算 | 第85-88页 |
| ·透水应力吸收层层底应变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 | 第85-87页 |
| ·透水应力吸收层层底应变随LSPM模量变化情况 | 第87-88页 |
| ·小结 | 第88-89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 ·结论 | 第89页 |
| ·创新点 | 第89-90页 |
| ·展望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