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绪论 | 第7-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研究目的 | 第8页 |
|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8-9页 |
| ·论文的贡献 | 第9-11页 |
| 第一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梳理 | 第11-24页 |
| ·公共艺术 | 第11-16页 |
| ·公共艺术的发展背景 | 第11-12页 |
| ·公共艺术的定义 | 第12页 |
| ·公共艺术的多元性 | 第12-15页 |
| ·国内公共艺术发展的困境 | 第15-16页 |
| ·互动 | 第16-20页 |
| ·互动的定义 | 第16页 |
| ·互动的类别 | 第16-18页 |
| ·公众互动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 第18-20页 |
| ·游戏 | 第20-23页 |
| ·游戏的概念 | 第20页 |
| ·游戏理论整理 | 第20-22页 |
| ·游戏的分类 | 第22页 |
| ·游戏文化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游戏性公共艺术”概念的提出及相关理论探析 | 第24-41页 |
| ·“游戏性公共艺术”的概念探讨 | 第24-28页 |
| ·“游戏性”的定义 | 第24页 |
| ·“游戏性公共艺术”的界定 | 第24-26页 |
| ·“游戏性公共艺术”的分类 | 第26-27页 |
| ·始于愉悦终于智慧 | 第27-28页 |
| ·游戏性——乐趣的来源 | 第28-38页 |
| ·新奇 | 第29-30页 |
| ·互动 | 第30-32页 |
| ·流体验 | 第32-34页 |
| ·想象空间 | 第34-35页 |
| ·脱离性 | 第35页 |
| ·寓教于乐 | 第35-37页 |
| ·创造 | 第37-38页 |
| ·公众互动与游戏性的关系 | 第38-39页 |
| ·“游戏性公共艺术”的价值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创造“游戏”的乐趣——游戏性公共艺术设计方法分析 | 第41-58页 |
| ·对“游戏性”的研究与运用 | 第41-53页 |
| ·形式层的游戏性 | 第42-46页 |
| ·夸张 | 第42-43页 |
| ·借用 | 第43-44页 |
| ·叠加 | 第44页 |
| ·颠倒 | 第44-45页 |
| ·错位 | 第45-46页 |
| ·意象层的游戏性 | 第46-53页 |
| ·“人”作为意象 | 第47-48页 |
| ·“物”作为意象 | 第48页 |
| ·“景”作为意象 | 第48-49页 |
| ·“事”作为意象 | 第49-53页 |
| ·意蕴层的游戏性 | 第53页 |
| ·“游戏性”思维 | 第53-57页 |
| ·思维的偏离态 | 第53-55页 |
| ·特殊的感觉角度 | 第55页 |
| ·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 | 第55-56页 |
| ·不着边际式 | 第56页 |
| ·逆向思维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