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1页 |
·蛋白激酶D2(PKD2) | 第12-20页 |
·PKD2 的分子结构 | 第13-16页 |
·PKD2 的信号转导过程 | 第16-19页 |
·PKD2 的生物学功能 | 第19-20页 |
·T 细胞酪氨酸激酶(LCK) | 第20-25页 |
·LCK 的分子结构 | 第20-21页 |
·LCK 介导的信号传导与T 淋巴细胞活化 | 第21-22页 |
·活化T 细胞核因子(NFAT) | 第22-24页 |
·转录因子AP-1 | 第24-25页 |
·胞外信号调节激酶3(ERK3) | 第25-31页 |
·ERK3 的分子结构 | 第26-27页 |
·ERK3 的表达和定位 | 第27-29页 |
·ERK3 的激活机制 | 第29页 |
·ERK3 的底物和生理功能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1-55页 |
·主要化学试剂及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抗体 | 第32-33页 |
·引物、载体、菌株和细胞株 | 第33-38页 |
·引物 | 第33-36页 |
·载体及菌株 | 第36-37页 |
·细胞株 | 第37-38页 |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相关质粒构建 | 第38-43页 |
·质粒构建方法 | 第38-42页 |
·已构建的质粒 | 第42-43页 |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PKD2 结合的蛋白 | 第43-46页 |
·磷酸钙介导的细胞转染(HEK 293T 细胞) | 第46-47页 |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ION) | 第47-48页 |
·免疫印迹检测(WESTERN-BLOTTING) | 第48-49页 |
·报告基因检测系统 | 第49-52页 |
·AP-1 报告基因检测系统 | 第49-50页 |
·NFAT 报告基因检测系统 | 第50-51页 |
·NF-ΚB 报告基因检测系统 | 第51页 |
·P53 报告基因检测系统 | 第51-52页 |
·细胞周期检测 | 第52-53页 |
·体外激酶磷酸化试验 | 第53-54页 |
·RT-QPCR 方法分析PKD2/ERK3 在癌症病理组织中的表达 | 第54-55页 |
第三章 PKD2 与LCK 结合并促进NFAT/AP-1 信号通路活化 | 第55-83页 |
·实验结果 | 第55-79页 |
·PKD2 与LCK 在T 细胞中存在相互作用 | 第55-60页 |
·PKD2 与LCK 在相互作用区域的位置确定 | 第60-63页 |
·LCK 能诱导PKD2 酪氨酸磷酸化并增强PKD2 的激酶活性 | 第63-69页 |
·PKD2 增强TCR 激活状况下AP-1/NFAT 报告基因活性 | 第69-73页 |
·对PKD2 在其他功能筛选平台的检测结果 | 第73-79页 |
·讨论 | 第79-83页 |
第四章 PKD2 与ERK3 相互作用并增强其稳定性 | 第83-98页 |
·实验结果 | 第83-95页 |
·PKD2 与ERK3 存在相互作用 | 第83-87页 |
·PKD2 能增强ERK3 的稳定性 | 第87-90页 |
·PKD2 和ERK3 相互作用区域确定 | 第90-92页 |
·PKD2 截短体D5 能稳定ERK3 蛋白 | 第92-93页 |
·RT-QPCR 方法分析PKD2/ERK3 在病理组织中的分布 | 第93-95页 |
·讨论 | 第95-9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0页 |
附录 主要试剂 | 第110-113页 |
一、用于基因克隆及酵母双杂交 | 第110-111页 |
二、用于细胞转染、免疫共沉淀及免疫印迹 | 第111页 |
三、用于报告基因检测系统 | 第111-112页 |
四、用于体外磷酸化实验 | 第112-11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3-1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国家项目 | 第114-1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