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历史街区内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2页 |
·论文的缘起 | 第20-21页 |
·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 第21-24页 |
·研究范围 | 第21-22页 |
·研究对象 | 第22-2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2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国外著作研究 | 第25页 |
·国内著作研究 | 第25-26页 |
·相关论文检索 | 第26-29页 |
·小结 | 第29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29-30页 |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第30-32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论文的框架 | 第31-32页 |
第二章 苏州历史街区内建筑保护与更新概况 | 第32-55页 |
·国内外历史街区和建筑保护更新相关理论和实践 | 第32-39页 |
·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实践概况 | 第34-39页 |
·苏州古城的保护现状 | 第39-43页 |
·古城简介 | 第39页 |
·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39-42页 |
·五片历史街区内建筑分布现状和保护现状 | 第42-43页 |
·苏州历史街区内建筑保护与更新的价值 | 第43-46页 |
·苏州历史街区内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原则和层次 | 第46-51页 |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法规概述 | 第46-48页 |
·历史街区内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的原则 | 第48-49页 |
·历史街区内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层次 | 第49-51页 |
·20 年来苏州古城建筑保护与更新实践简介 | 第51-53页 |
·实际案例简介 | 第51-53页 |
·目前存在问题 | 第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苏州历史街区内群体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 第55-82页 |
·群体建筑的整体保护 | 第55-73页 |
·整体保护的内容 | 第55-65页 |
·功能置换 | 第65-73页 |
·群体建筑的有机更新 | 第73-77页 |
·“有机更新”的由来 | 第73页 |
·历史街区内群体建筑的不同更新模式 | 第73-77页 |
·群体建筑周边环境的改善更新 | 第77-80页 |
·垂直界面的更新 | 第77-79页 |
·水平界面的更新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苏州历史街区内单体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 第82-108页 |
·单体建筑的保护 | 第82-89页 |
·修缮与维修 | 第82-83页 |
·改善 | 第83-87页 |
·保留与整饬 | 第87-89页 |
·单体建筑的更新 | 第89-98页 |
·整修与拆除 | 第89-98页 |
·建筑拆除物利用及特殊技术更新措施 | 第98-107页 |
·建筑拆除物的利用 | 第98-101页 |
·建筑节能更新 | 第101-105页 |
·特殊技术措施 | 第105-107页 |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五章 苏州历史街区内新旧建筑的结合 | 第108-128页 |
·苏州历史街区的新建建筑 | 第108-113页 |
·苏州历史街区新旧建筑共存的历史 | 第108页 |
·苏州历史街区新建建筑分布概况、新旧建筑比例 | 第108-110页 |
·调研举例 | 第110-113页 |
·新旧建筑的并置 | 第113-122页 |
·新旧建筑共存的六种方式 | 第113-115页 |
·新旧建筑的连续和对比 | 第115-122页 |
·对于“新苏州建筑”的探讨 | 第122-127页 |
·新苏州建筑的探索过程 | 第122-124页 |
·对“新苏州建筑”设计准则的归纳和总结 | 第124-127页 |
·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28-132页 |
·苏州历史街区内建筑保护与更新方法总结 | 第128-130页 |
·结语与建议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5页 |
附录 | 第135-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