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 ·课题的起源 | 第11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对象的范围 | 第12页 |
| ·课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程序 | 第13-14页 |
| ·课题研究程序 | 第13页 |
| ·论文结构体系框架 | 第13-14页 |
| ·课题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 ·地区概况 | 第15-26页 |
| ·我国气候特点 | 第15-16页 |
| ·我国传统乡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 | 第16-19页 |
| ·江苏概况 | 第19-20页 |
| ·苏北概况 | 第20页 |
| ·苏北周边地域传统乡土民居概况 | 第20-21页 |
| ·苏北传统聚落的自然与人文背景 | 第21-26页 |
| ·小结 | 第26-29页 |
| 第二章 苏北聚落选址布局 | 第29-36页 |
| ·苏北地区气候特征与聚落选址模式 | 第29-32页 |
| ·依势造屋 | 第31页 |
| ·傍水结村 | 第31-32页 |
| ·苏北地区聚落布局与小气候调节 | 第32-33页 |
| ·建筑的环境要素 | 第32页 |
| ·聚落的气候调节 | 第32-33页 |
| ·传统聚落选址与布局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 第33-34页 |
| ·传统聚落选置于布局的科学性 | 第33-34页 |
| ·传统聚落选置于布局的局限性 | 第34页 |
| ·小结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苏北传统传统乡土民居形态 | 第36-49页 |
| ·苏北地区传统乡土民居的形态 | 第36-46页 |
| ·四合堂的界定 | 第36-39页 |
| ·四合堂的气候调节功能 | 第39-41页 |
| ·四合堂空间的丰富多变 | 第41-42页 |
| ·隔廊的气候调节 | 第42-44页 |
| ·墙体的保温隔热 | 第44页 |
| ·屋顶的形态改变 | 第44-45页 |
| ·室内的空气流通 | 第45-46页 |
| ·门窗的保温隔热 | 第46页 |
| ·四合堂对气候调节的局限性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苏北传统乡土民居材料与气候适应性 | 第49-57页 |
| ·苏北传统乡土民居主要材料特性 | 第49-52页 |
| ·生土 | 第50页 |
| ·木材 | 第50-51页 |
| ·石材 | 第51-52页 |
| ·砖材 | 第52页 |
| ·苏北传统乡土民居的气候适应措施 | 第52-56页 |
| ·墙基 | 第52-53页 |
| ·外墙 | 第53-54页 |
| ·屋檐 | 第54-55页 |
| ·构架 | 第55页 |
| ·门窗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基于苏北传统乡土民居气候适应性启示下的苏北新农村建设 | 第57-76页 |
| ·苏北地区环境特点及农村住宅状况 | 第57页 |
| ·苏北新农村节能设计措施 | 第57-62页 |
| ·建筑的选址原则 | 第57-59页 |
| ·建筑设计策略 | 第59页 |
| ·设计要点 | 第59-62页 |
| ·新农村集约型生态型住宅设计案例 | 第62-74页 |
| ·苏北生态农宅的设计问题 | 第62-64页 |
| ·传统苏北民居建筑的启示 | 第64-65页 |
| ·苏北生态农宅的设计方法 | 第65-68页 |
| ·设计说明 | 第68-74页 |
| ·结语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