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6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岩溶塌陷机理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岩溶塌陷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18-19页 |
·土洞顶板稳定性研究 | 第19-22页 |
·定性评价方法 | 第19-20页 |
·半定量评价方法 | 第20页 |
·定量评价方法 | 第20-22页 |
·英德市岩溶塌陷的研究程度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26-45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6-31页 |
·地形地貌 | 第27-29页 |
·气象水文 | 第29-31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31-35页 |
·地层岩性特征 | 第31-33页 |
·地质构造特征 | 第33-35页 |
·褶皱 | 第33页 |
·断裂 | 第33-35页 |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35-40页 |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 | 第35-36页 |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 第36-37页 |
·水化学特征 | 第37-40页 |
·岩溶发育情况及分布规律 | 第40-45页 |
·研究区岩溶概况 | 第40-42页 |
·研究区岩溶塌陷规律 | 第42-45页 |
第3章 岩溶塌陷的影响因素及地质模型 | 第45-63页 |
·岩溶塌陷形成的基本条件 | 第45-50页 |
·岩溶洞隙 | 第45-46页 |
·第四系松散沉积物 | 第46-49页 |
·动力条件 | 第49-50页 |
·岩溶塌陷的影响因素 | 第50-57页 |
·地下水 | 第50-54页 |
·地下水位 | 第50-52页 |
·抽取地下水对岩溶塌陷的影响 | 第52-54页 |
·地表水 | 第54页 |
·覆盖层 | 第54-56页 |
·覆盖层的土石类型与结构 | 第54-55页 |
·覆盖层的含水量 | 第55-56页 |
·覆盖层的厚度 | 第56页 |
·岩溶发育程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地震和振动 | 第57页 |
·岩溶塌陷地质概化模型 | 第57-63页 |
·“粉质粘土+灰岩”型岩溶塌陷模式 | 第58-59页 |
·“粉质粘土+卵石土+粉质粘土+灰岩”型岩溶塌陷模式 | 第59-60页 |
·“粉质粘土+卵石土+灰岩”型岩溶塌陷模式 | 第60-62页 |
·“卵石土+粉质粘土+灰岩”型岩溶塌陷模式 | 第62-63页 |
第4章 地下水位波动下土洞顶板稳定性力学分析 | 第63-78页 |
·概述 | 第63页 |
·地下水活动对土洞顶板影响初步分析 | 第63-66页 |
·地下水位下降改变土体的性状 | 第63-64页 |
·渗透潜蚀影响 | 第64-65页 |
·真空负压吸蚀影响 | 第65页 |
·地下水位波动的崩解作用 | 第65页 |
·岩溶地下水位上升的水、气正压力顶托和冲爆作用 | 第65-66页 |
·水击作用 | 第66页 |
·水位波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66-75页 |
·临界土洞高度的确定 | 第67-70页 |
·地表整体垮塌阶段的力学模型 | 第70-75页 |
·典型实例验证分析 | 第75-78页 |
·参数选取 | 第75页 |
·塌陷点选取 | 第75页 |
·验证评价原则 | 第75-76页 |
·计算分析 | 第76-78页 |
第5章 动荷载作用下土洞顶板稳定性分析 | 第78-100页 |
·土洞顶板稳定性确定方法研究 | 第78-81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81-87页 |
·ANSYS 简介 | 第81-82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82-83页 |
·地质原型的概化 | 第82-83页 |
·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83页 |
·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83-85页 |
·材料性质参数 | 第83-84页 |
·动力学参数 | 第84页 |
·静荷载方式选取 | 第84-85页 |
·振动波形的选取 | 第85-86页 |
·计算方案 | 第86-87页 |
·土洞顶板变形与应力分析 | 第87-95页 |
·位移分析 | 第87-90页 |
·应力分析 | 第90-95页 |
·塑性区发展过程分析 | 第95页 |
·土洞顶板极限承载力分析 | 第95-96页 |
·土洞跨度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 | 第96-97页 |
·土洞埋深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 | 第97-98页 |
·土体性质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 | 第98-100页 |
结论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参加的科研实践项目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