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芜湖市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3-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土地生态环境恶化 | 第13页 |
·区域空间开发无序化 | 第13-14页 |
·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化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自己见解 | 第19页 |
·研究路线 | 第19-21页 |
·主要框架 | 第21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1-23页 |
·地理区位 | 第21页 |
·自然条件 | 第21-22页 |
·社会经济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土地利用分区与主体功能分区协调分析 | 第23-31页 |
·“两区”的内涵 | 第23-24页 |
·土地利用分区 | 第23-24页 |
·主体功能分区 | 第24页 |
·“两区”协调的缘起 | 第24-26页 |
·分区的对象体系不一致 | 第24-25页 |
·分区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 第25页 |
·分区的数据资料来源不一 | 第25页 |
·分区的界线差异很大 | 第25页 |
·分区的协调机制尚未完善 | 第25-26页 |
·“两区”协调的基础 | 第26-27页 |
·科学发展观奠定思想基础 | 第26页 |
·共同理论方法奠定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新技术应用提供技术基础 | 第27页 |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保障组织基础 | 第27页 |
·“两区”对应关系调查分析 | 第27-29页 |
·“两区”的优势度测定 | 第27-28页 |
·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两区”协调的基本策略 | 第29页 |
·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芜湖市域主体功能分区 | 第31-45页 |
·分区理念 | 第31-32页 |
·科学发展观理论 | 第31页 |
·地域差异理论 | 第31-32页 |
·生态经济理论 | 第32页 |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 第32页 |
·分区原则 | 第32-33页 |
·体现区域差异性 | 第32-33页 |
·明确区域主体功能 | 第33页 |
·突出区域生态功能价值 | 第33页 |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 第33页 |
·尽量保持行政区划相对完整性 | 第33页 |
·分区技术路径 | 第33-34页 |
·确定评价单元 | 第34-35页 |
·构建指标体系 | 第35-36页 |
·分析方法 | 第36-38页 |
·分析结果 | 第38-42页 |
·分区评价 | 第42-45页 |
第四章 芜湖市域土地利用分区 | 第45-57页 |
·土地利用分区 | 第45页 |
·内涵阐述 | 第45页 |
·分区思路 | 第45页 |
·数据来源及方法 | 第45-46页 |
·数据来源 | 第45页 |
·分区方法 | 第45-46页 |
·土地利用初步分区 | 第46-51页 |
·构建指标体系 | 第46-47页 |
·数据处理 | 第47-48页 |
·初步分区结果 | 第48-51页 |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 第51-54页 |
·空间叠加分析 | 第51-52页 |
·局部结果修正 | 第52页 |
·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 第54-55页 |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与主体功能分区耦合分析 | 第55-57页 |
·土地利用功能定位 | 第55-56页 |
·分区耦合分析 | 第56-57页 |
第五章 保障落实土地利用分区机制 | 第57-64页 |
·土地利用分区本质要求 | 第57-58页 |
·提高经济效益 | 第57页 |
·维护社会稳定 | 第57-58页 |
·保障生态安全 | 第58页 |
·完善落实土地利用分区机制 | 第58-64页 |
·充分考虑土地利用调控指标 | 第58-60页 |
·有序协调人口迁移 | 第60-61页 |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 第61-62页 |
·宏观调控财政政策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4-67页 |
·初步结论 | 第64-65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65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 | 第73-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