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0页 |
| 第二章 董仲舒关于天的哲学含义 | 第10-23页 |
| 一、天的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 第10-13页 |
| (一) 上古原始氏族体制下的天的含义 | 第10页 |
| (二) 殷商君权神授思想中天的哲学含义 | 第10-11页 |
| (三) 西周前期天命思想中天的哲学含义 | 第11页 |
| (四) 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天的哲学含义 | 第11-12页 |
| (五) 秦汉之际天的哲学含义 | 第12-13页 |
| 二、董仲舒关于天的哲学含义 | 第13-23页 |
| (一) 自然之天 | 第14-15页 |
| (二) 主宰之天 | 第15-16页 |
| (三) 道德情感之天 | 第16页 |
| (四)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 第16-23页 |
| 第三章 董仲舒更化的天道哲学提出的背景 | 第23-27页 |
| 一、现实背景 | 第23-24页 |
| (一) 政治背景 | 第23页 |
| (二) 经济背景 | 第23-24页 |
| (三) 文化背景 | 第24页 |
| 二、历史背景 | 第24-25页 |
| 三、科技发展水平背景 | 第25页 |
| 四、儒学自身建设背景 | 第25-27页 |
| 第四章 董仲舒更化的天道哲学的内容体系 | 第27-38页 |
| 一、天道论——"万世亡弊"的一般之道与可变的特殊之道 | 第27-28页 |
| 二、常变论——变革的先导 | 第28-31页 |
| 三、改制论——新王必"改制作科"的历史发展观 | 第31-33页 |
| 四、性情论——以"性三品"扬弃"性善""性恶"说 | 第33-38页 |
| (一) 先秦儒家在人性问题上的理论阐扬 | 第34-35页 |
| (二) 董仲舒以"性三品"扬弃"性善""性恶"说 | 第35-38页 |
| 第五章 董仲舒更化的天道哲学对人道社会的进步作用 | 第38-49页 |
| 一、 只有"更化",继秦之汉才可"善治" | 第38-40页 |
| (一) 亡秦之教训 | 第38-39页 |
| (二) 汉兴之弊病 | 第39-40页 |
| 二、"大一统"论的"更化"方策 | 第40-43页 |
| (一) "大一统"论的形上运思 | 第40-42页 |
| (二) 政治上王权定为一尊 | 第42页 |
| (三) 思想上以儒统摄百家 | 第42-43页 |
| 三、政治、经济、文化具体层面上的改革 | 第43-47页 |
| (一) 调贫富,制度制,以使社会稳定 | 第43-44页 |
| (二)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 第44页 |
| (三) 去奴婢,除专杀之威,以促生产发展 | 第44-45页 |
| (四) 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 | 第45页 |
| (五) 撰《对贤良策》,倡文教改革 | 第45-47页 |
| 四、董仲舒更化的天道哲学的历史进步意义 | 第47-49页 |
| (一) 反对分裂、维护统一,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 | 第47-48页 |
| (二) 儒学独尊,奠定中国魂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56页 |